药贩子近来又看到了商机——据报道,因为临近高考,一些所谓的“聪明药”开始大行其道,不少网络上销售这些药品的商家都面临着脱销这一“幸福的烦恼”。
是什么药这么神奇,能让人秒变聪明,令莘莘学子趋之若鹜,把对未来的期待和它绑定在一起?
其实这所谓的“聪明药”并不神奇,就是一种中枢兴奋剂,对于儿童多动症它确实有可靠的治疗作用,但是正常人不需要也不应该服用。它会对中枢系统产生强刺激,从而短暂地让孩子呈现出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能力的状态。但这种通过药物获得的能力是一种假象,不但需要长期的药物支持,而且还容易成瘾,需要不断加大药量。并且,持续服药可能出现大量服药带来的副作用:掉头发、烦躁、失眠、肝肾损害,甚至出现性命之忧。而不服药,就是一个精神萎靡的瘾君子。
近年来,在关注儿童多动症的时候,常常把调皮和多动相混淆,对多动症的诊断也有些随意,让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坐不住、学不进的时候就可以吃药改进,甚至将这种药当成了“聪明药”。但是,这种“聪明药”并不能真的让人变得聪明,而是类似于一些运动员为了提高比赛成绩服用的兴奋剂,在一段时间内给中枢系统施加强刺激,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高考服用“聪明药”,完全就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赌博。
这个赌博,除了押上年青的身体,更押上了孩子本该具有的诚实向上的品质。孩子参加高考,就是要用真实的自我去接受对知识的检验,公平是第一要务。一旦考生用药物这种场外之物为自己谋取了不合理的利益,这跟作弊有什么区别?不要说成功的概率不大,即便成功了,可能失去的也是一个人在青春时期最可贵的做人品质。
当然,“聪明药”泛滥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应反思。“聪明药”作为中枢兴奋剂,在药学上是严格管理的,不但药店需要专门的授权管理,没有进行专门授权的医生也不能开具相关的处方。现在,这些药能在网上公然卖到脱销,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相关监管疏漏了对网络的关注?
学习是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的,把希望寄托在“聪明药”上,实际上是最愚蠢的行为。这丢掉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更有孩子的品质,是用整个青春赌可怜的明天。孩子的高考结果如何和平时的学习情况紧密相关,所谓的“聪明药”并不会让孩子在考场上开挂,相反,使用不当或可影响高考状态。孩子和家长不但应该主动回避这种行为,更应该多加思考,不要把歪门邪道视为捷径坦途。而对于相关灰色产业,有关部门必须重拳猛击,绝不姑息!(郑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