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深入嵌入我们的生活,五花八门的线上服务也就随之而来。它们有的给受众打开了新世界,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服务,有的却是老套路换新装,给用户带来损失和伤害。比如,一家名为“小鹿情感”,提供婚恋挽回、恋爱教学、情感咨询等服务的线上平台,如今就已收到一千多条受害者的投诉。
据悉,该平台有各入驻情感团队或者公司开设的直播课,其内容涉及脱单、挽回、分离第三者等,学员以几千到数万元不等的价格,购买情感导师的服务。但平台上部分导师提供的教程和情感指导中,包括发布虚假身份及假朋友圈状态来吸引异性关注等行为,具有典型的PUA不良特征。有些学习资料中,甚至充斥着涉黄内容。
其实,早在去年,用户针对“小鹿情感”的维权就已经开始。不过目前,“小鹿情感”只与涉事导师团解除了合作关系,公众号被封停,警方还在调查相关情况。那么,“小鹿情感”引发的伤害,有没有可能在最初的源头避免呢?
报道中,记者采访的一位导师直言,“一开始时哪怕是行业小白也可以入驻,后面开始要求持证上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鹿和一些公益组织合作,为导师颁发职业证书,基本上交钱包过。”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一名“小鹿情感”招聘专员的佐证,“只要有销售经验,经过我们的培训就可以上岗,资格证书可以慢慢考”“这是我们的合作单位,交钱培训就可以轻松考证”。
不得不说,这个产业链堪称“完美”:导师入驻平台需要资格证,然后导师的资格证由平台投资的机构发放。这就好比考生和出卷、监考老师是一家人,怎能奢求公正?
更离奇的是,记者查询到的某位“一级情感护理师”的证书上,盖有深圳市景安精神关爱基金会、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及深圳市民情感护理中心的公章。但这三家机构的工商信息,均无资格认证相关项目。如此种种,已经让我们看到,哪怕是在资质审核方面稍稍把关,一系列的乱象就很难出现。
不可否认,在开放的市场里,任何正当的服务都可以正常交易,但必须有至少两个前提,一是遵纪守法,二是不坑蒙拐骗。但是在“小鹿情感”的相关报道中,这两项我们都没看到。报道中有一个具体案例:一位用户在花了几万元学费后,向导师索取发票、与前男友的见面照或聊天截图,但被拒绝。直到她忍不住向前男友发短信求证,才得知导师压根没有和前男友联系过。显然,这就是赤裸裸地欺骗,严格来说,还可能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诈骗罪。而现在的情况是,平台把责任推给导师团队,而导师又拖延退款期,让受害者维权难上加难,过程漫长而煎熬。
关于此事的调查结果,相信司法将给受害者们一个公正透明的结果。但其中的教训必须吸取:让严格审核走在前面,让规矩和管理走在前面,安全感才会一直在。要吃一堑长一智,不仅是“小鹿情感”,还要预防更多的类似软件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
市场的开放不等于蛮荒,在最初入市之初,类似的平台及其导师资质,都应有严格地把关。总之,不能再让类似的“小鹿”乱撞了。它们撞了公德、法治,更撞乱了人心。(樊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