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双刃剑!治理高空抛物问题不能陷入技术依赖

双刃剑!治理高空抛物问题不能陷入技术依赖
2020-09-11 16:07:19 来源:光明网

面对日益增多的高空抛物案件,有的小区装上了“上仰式”摄像头,试图抓拍到高空抛物过程,但仍然存在难以确认高空抛物楼层等困难。为此,有人试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高空抛物行为识别问题。

近年来,高空抛物纠纷案件频发。以“高空抛物”为关键词,在裁判文书检索网站上检索出1373个判决书结果,同时近17年内高空抛物至少已经造成全国85人伤亡。另外,在四川遂宁“天降铁球”一案中,受害者是一名未满一岁的女婴。据网站筛选结果,高空抛物相关案件数在2009年之前均在10宗以下,随后数年间逐步增加,并在2019年达到高峰,共有399件。随着城镇建设的加速和高层建筑的迅速增量,高空抛物问题,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意外安全隐忧。

从理论上看,高空抛物不难治理,如果在智能技术方面进行布局,“上仰式”摄像头可以抓拍到始作俑者。同时,如果从技术改进上进行努力,也确实能通过大数据算法锁定行为人的位置。但关键是,人工智能技术虽然有可行性,现实中同样有其短板和弊端。

人工智能技术要在治理高空抛物中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客观的前提,那就是技术设备的到位与落地、后期维护等,这笔开支谁来支付?成本谁来负担?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一个管理秩序井然,居民素质较高的居民小区,让业主和物业来承担这笔开支,估计很难落实。同时,即便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有与生俱来的“双刃剑”效应。高清数字摄像技术能抓拍、锁定高空抛物等不法行为,但同样也能清晰地抓拍到居民的生活隐私和行为隐私,这注定也会有让人担忧的侵犯隐私隐患。

高空抛物的恶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居民个人素养问题和道德问题,更涉及到现实中惩戒措施惩戒手段的不到位问题。同时,在一些高层住宅小区和单位企业高层建筑物使用环境中,相关居住、生活、行为秩序的构建不到位以及相关宣传不够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诱因。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赖人工智能手段的技术,显然远远不够。

治理高空抛物,需要多措并举,依法依规科学施策。首先是构建法治环境和制度氛围。事实上,《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就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此外,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高层住宅小区和建筑密集区,也应该强化日常个体行为教育引导。可采取图片展警示、常态宣传教育、日常监督检查、物业管理跟踪等多种方式,强化对建筑使用人禁止高空抛物的行为教育引导和警示,规约高层建筑使用人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高空抛物。

在强化执法究责方面,对“高空抛物”案例和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并严格按照《民法典》要求进行依法追责,同时积极发挥以案释法和案件警示教育功能,用依法究责警示个体行为、规约个体行为,彻底根治“高空抛物”祸害公共和个体安全。(许朝军)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