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他向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举报其会员企业“渔礼记”售卖“假”的阳澄湖大闸蟹,并要求协会对其身份信息保密,然而,约8小时后,该消费者就收到了商家来电。该消费者认为,多重证据足以证明,商家“渔礼记”用普通大闸蟹冒充“阳澄湖大闸蟹”,而这违反了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的多项规定。但该协会既未能对售假的会员企业进行调查处理,反而向被举报企业“通风报信”,“泄露”了举报人的相关信息。
现在正是吃蟹的季节,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真假之争,这些年几乎成了“时令性新闻”。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其实并不太让人意外,倒是行业协会对待举报的态度和具体的回应,让人大跌眼镜。
综合目前的种种信息而言,举报者怀疑自己所购的“阳澄湖大闸蟹”系冒充,的确是有诸多理由的。比如,该大闸蟹没有“一蟹一扣”的防伪标识,也并非自苏州阳澄湖产地发货,更重要的是,该消费者购买的时间是9月19日,而官方消息显示,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时间是9月21日。如此多重蹊跷之下,消费者的质疑和举报可谓合情合理。
反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的回应,却显得矛盾重重。比如,该协会负责人称,经初步了解,“渔礼记”所属公司出售的并非阳澄湖大闸蟹,而是其自有品牌渔礼记大闸蟹,因此不对其作蟹扣等阳澄湖大闸蟹特有的防伪要求,并且声称,“(涉事)企业说今年从未出售过阳澄湖大闸蟹,也没有打着‘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头卖其他螃蟹”。
然而,“渔礼记”所属公司今年刚加入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并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那么,疑问就来了——如果真的从未卖过阳澄湖大闸蟹,又何以能加入阳澄湖大闸蟹协会?更明显的矛盾在于,涉事企业的专卖店店牌、物流包装、收费凭据都印有“阳澄湖大闸蟹”字样,这又该作何解释?
因此,此事发展到目前这一步,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其实已经将自己推入了舆论漩涡。到底是协会本身的准入把关不严,存在随意“授权”企业打着阳澄湖的名义出售“假”阳澄湖大闸蟹的行为,还是刻意“护犊子”,必须要拿出能够说得通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媒体报道称,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一年坐收会费数百万”。如报道援引一些不愿意公开名号的协会成员透露,入会单位每年要缴纳会费,根据级别不同,缴费也分高低,副会长3万元,常务理事1.5万元,理事会员1万元,“400多家会员,一年光会费就数百万。”这种“明码标价”的入会规则,是否本身就是阳澄湖大闸蟹行业乱象滋生的重要因素,在类似该事件的具体案例面前,确实给人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
而将举报者信息“泄露”给被举报商家,这种做法更值得警惕。在回应中,行业协会表示,这并非“泄露举报人信息”,而是主要起“协调作用”。即便这并非刻意的“通风报信”,由此所显示出的对个人信息权的“无意识”和无视也值得引起注意。要知道,即便是协会履行职责,也应该止步于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边界。更何况,举报者还明确“要求协会对其身份信息保密”。在这种背景下,仍把举报者个人信息直接“泄露”给被举报者,显然太不把个人信息权利当回事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信息保护在现实中的薄弱。
颇为巧合的是,就在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透露,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即将亮相。希望有了明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后,举报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顽症,能够真正得到有效规制。而具体在这起案例中,除关注阳澄湖大闸蟹本身的真假之外,该协会以“协调”之名将举报者信息泄露给被举报者的做法到底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样值得较真。(任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