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时评|高校频频“出走”?办好地方高等教育义不容辞

时评|高校频频“出走”?办好地方高等教育义不容辞
2020-11-13 15:22:33 来源:光明网

中西部985高校为寻求发展,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地方强校集中向省会迁徙,壮大一些高教洼地……媒体梳理发现,近来高校“出走”涌现出两股潮流,地方强校集中向省会城市迁徙,动作频频。比如,在山西,位于晋中的山西农业大学将注册地变更为省会太原,位于临汾的山西师范大学欲与太原师范大学合并;在河南,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在郑州建设龙子湖校区;在安徽,有诉求将位于马鞍山的安徽工业大学和位于淮南市的安徽理工大学迁址合肥……

随着经济聚集度不断加强,中西部985或三四线城市要更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潮中去,往发达地区“挺进”,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潮流。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向省会城市迁徙既有利于借助其社会经济发展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和优质生源,也有助其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改善教学科研环境,更好融入省会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去。对于高等教育实力不强的省会城市来说,地方强校的到来也有助于提升其高等教育实力,并借助高校的科研创新实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名城与名校是互相成就、相互借力的关系。

但对于高校所在的三四线城市来说,却可能带来“抽血效应”,影响地方教育发展,且不利于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化和均衡、科学、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地方高校迁徙或者办学水平下降,也必然会影响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高等教育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尤为迫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但在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也要看到高峰之下,广大的地方高校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底色。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本科院校达1265所,在校本科生接近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已经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双一流”高校不过137所,仅为十分之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占比则更低。绝大多数非“双一流”高校承担了庞大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支撑起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它们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制约着这些高校的发展,这也是部分地方高校往省会城市迁徙的原因所在。

地方高校承载万千学子的成才梦想,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管从人才培养需要,还是从高等教育布局优化,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亦或是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必须把地方高校办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中的人才支撑、科研创新、公共服务等作用,千方百计支持好地方高校的发展,促进城校协同。

支持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方高校发展,还要求中央财政发力。近日,教育部在答复“关于保障非‘双一流’等高校教育经费”的相关提案时就指出,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体系和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各级各类高校发展,在分配资金时,重点考虑在校生人数、校舍面积、学校数量、困难程度等基础性因素,在保“人头”、保运转、保资助等方面对“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一视同仁。统计显示,过去的五年间,中央财政分担中西部高校资助经费共计746亿元,占分担总额的83.06%。不管是地方高校还是中央高校,都是为国育才,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求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并向薄弱环节和困难地区倾斜投入,促进高等教育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支持地方高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人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受区位、薪酬待遇、科研平台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受阻,大量高端学术人才开始往省会城市、东部地区流动。老一辈的学科带头人正在逐渐老去,新一代的青年人才却在不断流失,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乃至彻底断档,是很多地方高校的隐痛。面对愈演愈烈的高校人才争夺战中,中西部地方高校几无还手之力。对此,必须规范高校人才流动,避免高校的人才引进陷入恶性竞争。(杨三喜)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多部门齐心协力确保第四届消博会顺利进行

2024-04-12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