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在“两癌”筛查中发现双侧乳房均有结节的患者家属来到了郏县妇幼保健院远程诊疗中心。下午2点40,远程会诊中心的医生向郑大三附院张医生拨打视频电话,电话那头随即接通,屏幕上也很快出现了患者的病例、超声诊断结果及影像资料。经过远程会诊,患者家属对病情和治疗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基层医疗机构收费标准,省级专家远程诊疗服务,这是郏县紧密型医共体正在发挥的功效。
组建医疗集团 强化医院治理能力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在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的办医体系。
据了解,郏县目前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4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乡镇卫生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标准化村卫生室377家、民营医院5家。但是在综合医改之前,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一直存在各种壁垒。
2019年,郏县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为了打破各基层医疗机构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试点建设以来,郏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牵头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统筹公立医院建设规划、投入保障、项目实施等重大事项,研究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最终由郏县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县中医院、县二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和13家乡镇卫生院及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起郏县医疗健康集团。
在各院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县卫健委党组书记兼任集团党委书记,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责任。医共体执行管理委员会的决策,明确权责关系,制定了医管委、卫健委、医共体三责清单,系统提升医共体及其成员单位治理能力。
医疗集团成立以来,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的目标,集团内部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药械、业务、信息、绩效“七统一”管理模式;借助5G互联网技术实行医疗建设数字化,将各级医疗信息系统接入县医疗卫生专网,实现数字化管理。在人员调配方面出台政策,引导县级优秀医师下沉,带动全县乡镇卫生院开展科室共建,目前共建有涵盖8个专业的25个科室,填补乡镇分院耳鼻喉、口腔、眼科等科室空白,帮扶开展新业务、新技术73项,让群众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到县级诊疗水平。
通过组建医疗集团,实行县乡机构“一家人”、人员使用“一盘棋”、信息畅通“一张网”、健康服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初步实现“三升三降”目标。
医共体高效运营 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为了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新的就医格局,郏县加强县域医疗中心建设,4家县级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评审。重视学科建设,创建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省、市级重点专科11个,通过国家级胸痛、卒中等4大救治中心评审。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纽带,向上与国家、省、市三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32个;横向县级院区之间全面开展学科联建,实现中西医错位发展;引导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向下带动乡镇分院开展科室共建25个,填补乡镇分院耳鼻喉、口腔、眼科等科室空白,帮扶开展新业务、新技术73项。
落实县乡机构功能定位,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突破口,确定县乡两级诊疗目录,县级442种、乡镇75种,明确分级补偿政策,引导建立分级诊疗体系。2020年下转乡镇分院3289人次,上转县级院区613人次,实现下转超过上转。
“3221”服务新模式 家庭医生守护村民健康
依托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郏县建立基于智慧家庭签约服务郏县健共体“3221”模式,组建91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8个县级专家组,确定13个县级重点发展专科,通过医保和公卫2项资金打包,构建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医养结合的连续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政府主导的以公卫、医疗、医保、居民健康指标和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对服务提供方进行考核,强化应用;利用信息平台做支撑。实现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为切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郏县为签约服务团队配置12台“健康云巡诊车”和191台签约服务一体机,将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中医药服务融入91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对签约居民提供集基本医疗、基本公卫、用药指导、咨询评估和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推进实现医管防融合。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设置家庭医生工作室14个、健康驿站377个,为签约居民提供集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和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了“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服务体系。
2020年1-12月,全县健康管理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3.5%, 重点人群签约率同比增长6.37个百分点,履约率同比增长7.52个百分点,慢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增长3.08个百分点。全县常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8年初的12.14%,提高到目前的25.8%。
统筹薪酬管理 带动各级医护人员积极性
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价格调整机制。统一医疗健康集团药事服务管理,实行药品目录、采购配送、药款支付、处方点评和质控管理等“五统一”管理。在破除以药补医旧机制的基础上,又利用取消耗材加成窗口期,对县级医疗服务价格进行测算调整。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服务项目5类843项,不断优化医疗收入结构。
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创新编制管理。按照床位数与人员之比,核定县级公立医院总员额,逐步核减事业编制,探索全面实行员额制管理。以医疗集团为单位,按照岗位空缺情况制定招聘计划,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完善薪酬制度改革。出台《郏县医疗健康集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突出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率,完善核算方案,初步建立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运行机制,将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医疗服务收入盈余(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用于人员绩效奖励。
创新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以公益性为导向,建立集团、成员单位和签约服务团队三级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每季度对签约服务团队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区域内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公卫资金分配、医保基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费。
通过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共体建设,郏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得到双提升,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得到双提高,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已基本形成,初步呈现了“三升一降”的改革成效。
一是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据统计,郏县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降至24.97%),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连续三年保持在39%以上;2020年,全县3家公立医院全部实现收支平衡,资产负债率与上年同比下降16.56个百分点。
二是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1-12月,牵头县级医院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33.42%、同比上升7.46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占比(45.01%)同比上升9.94个百分点、住院人次同比上升21.49%;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66.48%、同比上升4.61个百分点,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83.57%,同比上升0.39个百分点。
三是群众健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1-12月,全县健康管理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3.5%, 重点人群签约率同比增长6.37个百分点,履约率同比增长7.52个百分点,慢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增长3.08个百分点。全县常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8年初的12.14%,提高到目前的25.8%,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四是医保基金支出幅度转为下降。2020年1-12月,全县参保人员住院率由2019年的18.06%下降为15.82%,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县外转诊人数同比减少2467人次,住院医保基金县域外支出率36.05%,同比下降1.58个百分点;医保补偿费用比去年同期节约1771.4万元,县外就诊患者和医保基金向县域明显回流,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