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保护患者隐私!“不提人”应成流调信息发布“标配”

保护患者隐私!“不提人”应成流调信息发布“标配”
2021-01-25 15:21:46 来源:光明网

1月23日,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份“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的情况”中,“只提地点不提人”,患者的性别、年龄、工作等信息被隐去,引来多方点赞。1月24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1月23日新增病例情况时,为保护患者隐私,首次隐去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一南一北,脚前脚后,上海和北京相继发布“不提人”的流调报告,给各地流调信息发布工作树立了标杆。突出该突出的,隐去该隐去的,这种信息发布方式无疑更符合依法防控、精准防控的要求。

信息公开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是避免恐慌、减少谣言、稳定社会情绪的最好方式。可以说,信息公开是最好的“定心丸”。

但凡事都有度,拿捏不好分寸可能适得其反。这个“度”,就是疫情防控信息与个人隐私信息、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平衡点。若把握不好分寸,过度公开患者的流调信息,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还容易引发群众质疑流调信息严肃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利于战疫大局。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期以来,接连发生的流调信息泄露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窥视欲”是人性的固有弱点之一,一旦感染者个人信息被过度公开,难免会引发各种“吃瓜”行为,甚至导致网络暴力。

事实上,疫情信息公开和患者隐私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关部门发布疫情信息应坚持的一大原则就是“最少够用”,即在确保信息足以达到防控疫情这一目的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非必要信息的发布,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发布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等信息,一方面“不必要”,对疫情防控起不到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有伤害”,患者隐私有可能成为网友的“吃瓜素材”甚至变成网络暴力导火索。

“不提人”的流调报告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又突出了与疫情防控紧密相关的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将社会关注点聚焦于疫情防控本身。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需要这种“绣花功夫”。期待更多地方能“见贤思齐”,让疫情防控措施有力度、也有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流调报告“不提人”,更契合法治精神。《民法典》一大亮点,就是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专门规定,开启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新纪元。正在制定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意味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进程走上了快车道。

可预见的是,“不提人”的流调信息发布方式会越来越多,有望成为各地的标配。(陈广江)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