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的一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他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也将纳入监测考核。
我国给中小学生减负已经20年。每次减负,都把控制作业总量作为一条重要措施。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就明确提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然而,从具体现实看,控制作业量的减负措施并没有得到切实落实,在网上吐槽最多的就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因此,尽管教育部提出“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很多家长还是担心“空欢喜一场”。
做到“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至少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其一,坚持依法治教,办学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迎合部分家长的功利诉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减负令,我国也有部分小学在低年级阶段不布置作业,考试也实行等第制计分,可是这些做法遭遇部分家长质疑,认为学校对学生不负责,减负是制造学渣。在“舆论压力”下,学校很快就坚持不下去,而当地教育部门并没有力挺学校的做法,最终不了了之。
其二,要纠正地方教育部门用学生分数考核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教学的做法。一边是减负要求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一边是把学生的统测分数作为考核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把统测排名与校长、教师奖励挂钩,学校和老师会更在乎什么?很显然是后者。其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甚至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
其三,治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即便学校坚持做到“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学生的作业负担就会得到减轻吗?不见得。在“竞技化”“内卷化”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会给学生找作业做,或者送学生去校外培训机构,焦虑情绪不断在比较中升温。面对回家没有作业做的孩子,不少家长不会安排孩子锻炼,或者让孩子早早上床睡觉,保障孩子睡足10小时,而是担心落后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买更多教辅读物,报更多班,布置更多的作业。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一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睡眠达标的比例为59.9%、19.6%、2.3%。而两年前,国家卫健委介绍2018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结果发现,我国学生近视相关危害因素广泛存在,67%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2小时,29%的学生不足1个小时,7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这表明,过去两年来,我国虽然强调减负,强调保护学生视力,解决学生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但成效甚微。
教育部把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为2021年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但必须意识到,作业量大只是“标”,“本”是地方教育部门存在的错误教育政绩观,没有依法治教,以及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义务教育竞技化。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教育治理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