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停车难,是世界级难题。出行与停车,都是居民刚需。在道德、法律、行政等手段成效有限,基础设施又不存在短期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提高道路临时泊位的停车费,就是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现下的必要之举。
最近,郑州关于停车费涨价的争议成为郑州市民口中的热点。郑州现在机动车保有量已逼近500万,且数量还在飞速增加。这其中,被撩动的居民情绪也颇为复杂:既不满足于道路拥堵的现状,又对或将迎来涨价的停车费心生不满。这种矛盾没有解决之法,只有平衡之道。停车费涨多少,怎么涨?都还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所以在新规尘埃落地之前,居民的每一句“心里话”,都有意义。
首先道路临时泊车位停车费现在处于一个不得不调的阶段。郑州不少区域、特别是此前的三类区域,“僵尸车”长期占用临时停车位的现象尤为严重。按照此前三类区域2元每次的价格,一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的车位管理员,只能负责30个左右的车位。如果这些临时泊车位的周转率不高,相关经营主体有可能会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而现实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三类区域的道路临时泊车位,不少收费牌沦为摆设。临时泊车位,失去了“临时”属性,这显然是与城市管理初衷相违背的。
但停车位涨价也应该有其合理空间,不能超过居民的接受阈值。相关数据显示,郑州平均月工资在3864元左右。而按照一类区域道路内收费标准计算,1个月的支出或将达1440元。再加上房贷、车贷、其他生活开销,这显然超过了大部分车主的经济承受能力。
但是好在新的郑州市市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还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一切都有商榷的空间。道路停车费的问题,与公民利益切身相关,应当实行定价听证。此外,即便是征求意见阶段,最好也能最大程度的照顾居民接受能力,及时公布核算标准及办法,明确费用去向、用途,以防止民生政策的“征求意见”脱离实际。
临时泊车位调价毕竟只能治标,是否可以通过小区停车位价格指导盘活闲置资源?是否可以借鉴欧美地区的“先拥有固定停车位(租赁或购买),才能购车”政策?如何通过政策指导,保障立体停车位的建设?这些同样有着讨论的空间。
同时,城市居民作为公共资源的享用者,也应该提高主人翁意识。迫于“钱”的压力不开车,与道路临时泊车位设置的初衷相违背。只有当绿色出行、尽量不开车成为我们的自主选择,才是一座城市,最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评论员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