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博士生被诈骗10万余元:被电诈受害者不能再落入“有罪论”泥潭

博士生被诈骗10万余元:被电诈受害者不能再落入“有罪论”泥潭
2021-03-11 17:03:43 来源:光明网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被诈骗10万余元一事,引发网友关注。

诈骗案件并不鲜见,但高学历人士被诈骗却屡屡引发热议。对此,有网友质疑:“高学历的人怎么会被骗?书白读了?”而在此前,清华大学教授被诈骗一千余万元案,同样引来诸多嘲讽,有人嘲笑教授的智商,有人质疑教授的收入,此事一度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在一起诈骗案件中,受害者就是受害者,不会因为其学历、身份而改变。案件的发生,是因为诈骗分子的诈骗行为,而不是因为受害者的存在。我们固然可以分析骗局得逞的原因,却不应该以此指责、嘲笑受害者。

“高学历人士不会被诈骗”,这是网上长久以来存在的偏见,说明了人们对“诈骗”和“高学历”两者都不够了解。学历再高,学的也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不是防骗技能。而很多诈骗行为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电话,背后却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比如清华大学教授被骗案,当时,这位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还恐吓威逼,电话中连卖房合同的编号都能说得出来,让人很难怀疑。正如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探长范华所说的:“诈骗(分子)有他的话术,会设置好剧本。这个剧本就是为受害人量身定制的,根据你对骗子的回答,他有相应的剧本来套你,因为受害人不仅仅跟电话那头的一个人在通话,他是跟电话背后的一个庞大的诈骗团伙的体系在对抗。”

犯罪分子挖空心思想出的骗术,自有其迷惑性。根据媒体报道,2020年四川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中,高中以上学历者约占70%,90%以上的受害者年龄集中在20-50岁。受害者大多是高学历者和年轻人,这个数据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是,诈骗利用的是信息的不对称和人性的弱点,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受骗。

面对诈骗案,一些人不是谴责诈骗分子,而是嘲笑受骗者,这是对受骗者的二次伤害,也证明了自身的浅薄和同理心缺失。

无论如何,诈骗案的发生都是令人惋惜和同情的事。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要透过个案来反思,一方面,要提醒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诈骗行为,织密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网。另一方面,也提醒学校、社会,要重视反诈骗知识的宣传,同时重视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

当前,在传统学校教育中,金融知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似乎觉得,学生和金融关系不大,但实际上,这不只是财经领域工作者才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学习基本金融知识的背后,是对自我资产掌控能力及市场风险理性判断能力的培养。拥有这些基础,才能让反诈骗宣传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我们关注被“电诈”案件的目的,都该是打击诈骗分子,保护潜在的受骗者,而不是在诈骗案发生后对受害者百般嘲笑。诈骗案的是非本就很分明,受害者不能再落入“有罪论”的泥潭了。(土土绒)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