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推出《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针对扫码消费的强制关注、强制授权个人信息等诟病较多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行业示范。自律承诺要求,相关企业在提供扫码消费时,不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提供人工缴费及扫码缴费等多种服务方式,收集消费者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等。目前,深圳已有345家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加入自律承诺。
短短数年时间,“二维码”实现了在消费领域的全场景渗透。在一切皆可扫码、皆要扫码的时代,“二维码”不再只是技术工具,而触发了整个消费关系、服务模式的系统性重构。时至今日,从某种意义上说,“扫码消费”已从双方的你情我愿,变成了单方面的“逼人就范”。若不扫码关注,顾客可能无法点菜、无法下单、无法结账。商家种种强加于人的做法,引发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抵触。在此背景下,深圳倡导“扫码消费不用关注公号”,带有强烈的纠偏意味。
从技术层面来说,扫码消费完全可以单独进行,而不必以“捆绑账号”“关注公号”为前提。现实中,很多商家动辄要求顾客关注自家公众号,纯属是夹带私货。其背后的逻辑很容易理解,商家意图将线下顾客转化为公众号粉丝,以此建立起直达客户的沟通媒介,最终提升精准营销的到达率与复客率——从理论上说,这简直是完美的品牌推广“闭环”,顾客与粉丝的身份彼此强化,给店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意。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基于现实的效果反馈,扫码消费强制顾客关注公众号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首先,这种“强迫”本身就很让人不悦,商家难以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其次,消费者即便关注了商家公众号,平时点击阅读、“转评赞”的频次也是很低的,约等于是“僵尸粉”。绝大多数商家都缺乏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决定了,它们根本无力培养和维系自己的忠实粉丝,就算是有公众号搭桥,也无济于事。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互动营销、信息流广告大行其道,不少商家随波逐流,跟风建起了自己的“社交媒介矩阵”。但事实上,极少有商家对“强制关注公号”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和回溯性验证,更多只是凭着直觉想当然地行事,冒犯了消费者而不自知,甚至还自以为高明而洋洋得意。
的确,做生意离不开技术的加持,但现如今很多营商者已深陷“技术万能主义”不可自拔。他们抛弃了对顾客最基本的尊重,却妄想用强加的公众号与消费者建立纽带,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殊不知,尊重才是留住消费者的最好纽带。(然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