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数学大神”韦东奕意外爆火:网络重构天才

“数学大神”韦东奕意外爆火:网络重构天才
2021-06-02 13:40:14 来源:光明网

这两天,北大助教韦东奕意外在网络爆火。事情缘起于一段关于他的采访视频,在采访中,他手提馒头,怀抱大瓶装无标签的矿泉水,眼神迷离、头发蓬乱,加之采访中透露自己通过数学保送北大、现在已是北大老师,这幅形象似乎就是天才本才的样子。

其实韦东奕早已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展现了他的天才特质。高中就获得了数学联赛山东省第一,参加过在西班牙和德国举办的第49届和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满分,后被保送到北大。在北大,8年读完本硕博全部课程。在读期间,他获得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

在这次采访之前,韦东奕已是数学圈内公认的大神了,别称“韦神”。在一些网帖中流传着他的传说,比如解题速度超快,他的做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他的讲课内容,北大老师也不能理解。北大课堂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学生不会的问老师,老师不会的问助教(韦东奕),助教也不会的就一定是题目出错了……

但这些,恐怕依然不足以让韦东奕“出圈”。韦东奕真正成为“网红”,契机是他的形象。他的形象,实在太符合我们习惯的“天才想象”了——和曾经全国知名的陈景润有异曲同工之处。

媒体的一些采访和网友不具名的透露,都在丰满着这个想象。智商超高,情商有限;沉迷数学,不修边幅;能力出众,怪癖不少。甚至有媒体说,韦东奕已经被网络PUA,有网友对他的容貌评头论足,用“奇葩”“古怪”“找不找得到对象”的凡人视角来解析这位天才。

这事实上是网络在重构一位天才,网友未必理解数学公式,但是可以理解一种审美叙事。“扫地僧”“世外高人”“青年教主”,这些词汇纷纷被套在了韦东奕的身上。学术讨论,其实已经被“武侠小说”置换了。韦东奕身上的特点,成了一种具有奇幻元素的符号,进入网络阅读的层次被咀嚼消化。他的容貌被PUA,实在也是难以避免的事,学术天才变为“网红”,也就不得不接受来自大众审美趣味的挑剔。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网络“造神”——当然韦东奕的能力确实值得被膜拜,但不得不说,这种网络关注也改变了专业话语形态,将专业问题变得具有文学性和戏剧性。

不过,网络对严肃事物的解构和重构,具有有虚拟性,可能遮蔽对现实社会的判断。比如通过韦东奕的网络形象判断北大数学院、进而判断中国数学的整体水平,恐怕都是不准确的。韦东奕在网络空间是近乎“封神”的传说,但对中国数学基础研究,依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比如国际公认的数学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中国本土目前尚未产生得主。在软科公布的《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北大数学系全国第一,但放到国际上也只排到41名。基础数学研究,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科研的一个“薄弱环节”。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经在采访中被问及“中国的数学水平排在世界什么位置”,他直言,虽然进步很大,“但相差还是很大的距离”。另一位数学家许晨阳因为种种原因从北大数学院离开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网络上至今还流传着临走前他对科研体系的反思与建言。

对天才的围观,应该引发社会对数学议题的重视。从做题到研究再到产业进步,从个体天才到集群效应再到学科建设,这些问题是逐层递进的,也越来越仰仗机制的整体性支撑,越来越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非仅仅是个人的超高天赋。

韦东奕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如何让韦东奕的天赋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数学领域,数学又如何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这些,还得落到我们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的话题范畴之内。比如提升基础研究的整体待遇,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松绑等。

这些艰深的话题,肯定不如围观天才有趣、有网感。但对于中国的数学研究来说,却是必须正视并下功夫啃下的硬骨头。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