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一秒降温神器”走红了。据媒体报道,这类清凉喷雾和平时使用的补水喷雾在包装方面无太大区别,容量大多为250毫升和360毫升,对准车内座椅、方向盘等高温部位喷射即可。售价从10元到50元不等,宣称有降温因子的产品多数售价35元以上。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降温喷雾大都含乙醇、液化石油气、丁烷和丙烷等化学物品。不少地方的媒体邀请消防部门做实验,用喷雾在空中喷了几秒钟后,点着打火机并靠近清凉喷雾,瞬间形成一股喷射状的火焰。消防部门还提醒,如果长期将喷雾放置在车辆内,也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的车内,“一秒降温神器”隐隐还该有另外一个称呼:不定时炸弹。这种安全隐患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等到出现事故后才去规范。
其实,类似降温喷雾剂并不新鲜,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在一些电商平台检索“夏季清凉神器”,跳出上百种防暑降温物品。记者邀请专家对6款降温神器做评测,分别为冰贴、干冰喷雾、冰垫、喷水风扇、降温冰巾、喷雾无叶风扇,专家指出了不少问题,并提醒使用时需因人而异。
不过,与其苦口婆心地提醒消费者不要使用或者谨慎使用,不如从产品入市的源头进行规范,当产品经受过一定的安全检测之后,再允许其成为商品。这个顺序一旦颠倒了,就很容易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很被动。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只有把问题堵在源头,才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否则就有把责任转嫁给消费者之嫌。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有些产品成分有丁烷和丙烷。丁烷有麻醉作用,长时间接触会中毒,如果丁烷量大还可能冻伤。然而现在,有的商家还打出了“零危害”的标签做宣传,这不仅可能涉嫌违反《广告法》,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欺骗和麻痹。再比如,未成年人是否可以直接购买?儿童能否自行使用?对于此类在销售和使用环节的规范,同样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记者询问客服一款降温神器的主要成分时,客服发来一张截图,上面显示主要成分为“香精、推进剂、降温因子”。而对“什么是推进剂和降温因子”,客服却拒绝回答。拒绝回答的背后,恐怕是无法回答。检索“降温因子”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明确的科学术语,而更像是一个故作科技感的噱头。
近年来,不少打着新科技、高科技、黑科技等旗号的商品涌现,但是它们在带来新的服务功能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隐患,必须引起重视。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是,当漏洞已被频繁指出,至少得对其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有明确、细致的规范吧?我们需要清凉的夏天,更需要安全的夏天。(李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