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河南遭遇特大暴雨,一份特别的在线文档刷屏。整理核实各类求助救援信息,发布当晚访问量就高达250万次,24小时内文档已由众多网友自发更新到第270多版……河南籍大学生李睿是文档的创建者。这次难忘的经历让她感受到温暖和感动,也更加坚定,要用科技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变生活。
“现在有更专业的团队运营,我们基本上回归正常生活了,实习、学习、休息。”河南大地风雨渐歇,对于媒体采访要求,李睿都努力推脱。
因为暴雨中的一个创意和义举,得到众多网友及社会各界的点赞关注,李睿感到的“不安”远远多过欢欣鼓舞——“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开始,是网友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才能做得这么好。”
这次经历,让她懂得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有多么重要,也切身体会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对于未来,一些新的人生理想与职业规划开始萌生。
一个小时
创建发布求助救援在线文档
7月20日晚,一段段河南暴雨洪水中的遇险视频、图片,一则则求救信息在网络上流传转发,让人焦虑揪心;同时,也有一位位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一幕幕互帮互助的感人画面,温暖人心。
当天晚上,一份特别的腾讯文档,访问量高达250万次,刷屏各大社交媒体。这份《待救援人员信息》被人称为“救命文档”。它的最初创建者正是李睿,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河南籍学生。
时间退回到7月20日。河南持续暴雨,郑州多处街道被淹。在家过暑假的李睿一直在翻看网上的各种求救信息,越看越感觉“心态崩了”:“信息很混乱,就想能不能做点什么。”
19时56分,她以“河南暴雨互助”为主题发了一条微博,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帮大家一下”。同时发送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更为详细:需要迅速整理网上各种求救信息、联系求救人员并搜集新的救援联系方式。
李睿是受了一名学姐的启发。这名学姐在疫情期间创立的线上活动帮助了很多人。这种模式,对于受暴雨影响需要救援的人们或许也会有帮助。
她把想法发到初高中同学群,“河南暴雨远程救援小分队”迅速诞生,32名成员包括李睿的初高中同学、上海的大学同学、工作实习的同事等。大家稍加讨论就迅速完成分工:收集信息、打电话、联系志愿者中心……一小时后,他们创建的求助和救援信息在线文档发布。
李睿做的第一个版本是EXCEL表格。但她很快发现,所设计的表格更新不便,会产生不必要的重复,于是,很快改成适合多人实时处理和编辑的在线文档。
一开始,李睿想靠大家人工收集、整理各个平台信息,但涌入的求助信息不仅量大,而且来源众多、数据庞杂,人工收集速度太慢,而救援却必须争分夺秒。如何改进?小分队里立刻有擅长编程的同学挺身而出,10分钟之后,信息收集就改成了自动抓取。
小分队要做的,主要是根据自动抓取以及文档传播过程中网友提供的信息,收集实时新增的求助需求,核实信息真实性和求助需求等情况,编辑整理进文档,并将信息按地区发送给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以便实施就近救援。
随着信息大量涌入,他们围绕信息核实、区分紧急程度、联系救援等功能需要,建立、运行起了4个微信群,每个群都有200—400人,有的同步信息,有的匹配救援人员,分工、合作、拓展,一切自然而然,又十分高效。
一场接力
网友自发维护、更新、核实
当意外发生,让有用的信息流转、对接起来至关重要。李睿懂得在线文档的开放性作用,为此曾十分担心文档传递时可能会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现象,还狠心拒绝了不少网友的入群要求,只为保证求助者的信息安全。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她十分意外。
暴雨发生后的24小时内,这份文档通过网络、朋友圈滚雪球式传播,为求助者与各种救援力量搭桥,与时间赛跑,因此被称为“救命文档”。人们开始自发维护、调整格式,分类、筛选,并主动核实。许多信息刚出现在表格里,李睿和同学们还没来得及打电话,就挂上了“已核实”的标签。
原本只有求救信息、救援者信息的表格文档,后来有了首页,可以跳转链接,有多种新子表、新功能——在20日半夜出现的“可支援”表格,演变成了“避险地区”提示;21日凌晨3时,有了“官方救援队信息”“民间救援队信息”表;有了郑州的“可充电地点”;还有了“医疗信息表”,从自救知识科普到提供10余种危急情况处理方案、有专业医生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的“线上卫生站”……
“各行各业的人过来,去想现在需要什么,自发补充。根本无法用数字描述多少人参与了,这是一个靠所有人力量才能做到的事情。”李睿说。
如今,这份表格已经更名为“河南暴雨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各种民间抗洪救援力量和资源的集结地。截至7月21日21时,文档已经自发更新到了第270多版,有了英文版首页、更加清晰的跳转目录、还增加了心理辅导和支援模块,救助需求和避险场所,物资援助也在增加。
7月22日之后,郑州灾情有所缓解,但河南的暴雨未停。这份文档里,迅速新建了新乡等地的救援服务板块,有了政府机构的加入,有了腾讯等专业团队的参与维护,求助信息与救援回应更全更准更快了。
“现在有了更专业的志愿者团队来管理文档,做得更好!”连续熬过两个“大夜”之后,李睿如释重负,也在这个时候,她泪流满面。
一次尝试
希望用科技力量帮助更多人
21岁的李睿,在父母眼里还是个孩子。从7月20日到21日,她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停地刷着电脑、打着电话,父母不时会提醒她别忘了吃饭睡觉。
李睿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也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辅导员陈阳曲说,李睿学习努力,也一直热心公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她课余会帮同学辅导功课,也是学生会骨干,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学校希望培养出更多像她一样向上向善好青年。”
上财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井雨洁和2018级本科生林浩宇都是通过朋友圈看到李睿发起的活动,加入远程救援行动的。“大家守望相助,真的非常温暖。”林浩宇这样感慨。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也很为他们的行动自豪:“懂得运用科技力量第一时间帮助他人,必须点赞!”
“作为青年,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灾难面前,学以致用的感觉很好!”李睿有些自豪,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
文档诞生后的第三个小时,在眼前满是求助信息和“紧急”“急”的字样而心急如焚时,传来了第一个获得救助、脱离险境的消息——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家长,在表格中更新备注:已经顺利坐上车回家了。这让微信群里一片欢呼。
当晚10时多,李睿曾一次次给表格里一个联系不上的人打电话,因为没接通而心绪不宁,3个小时后收到短信:已经安全到家了,谢谢你们。那一刻她终于放下心,却又泪流不止。
“超级超级感谢你们!”在微博上,她不时用这样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感谢。回归正常生活之后,李睿也在复盘这次在线文档的新型使用方法,思考它们的多样化使用场景,希望自己将来还能运用互联网产品帮助解决人口老龄化、农村等方面问题,“科技向善,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如果能用科技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变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