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监管话题再次受到关注。近日,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发布消息称,请中国同胞切勿携带槟榔入境土耳其。根据土耳其法律,槟榔中所含槟榔碱因具有致幻性而被认定为毒品。近期热播的《这!就是街舞4》中某槟榔品牌作为合作伙伴备受争议,而今年三月份,广州则宣布全面叫停户外槟榔广告。
尽管某种程度上,咀嚼槟榔的危害性还存在一定争议,但从国际反应来看,不少国家对于槟榔的态度确实越来越谨慎。这次土耳其宣布禁止携带槟榔入境之前,新加坡、阿联酋和加拿大等国已经全面禁止了槟榔制品的销售。而作为曾经的槟榔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的泰国,也于2012年起完全禁止了槟榔的进口和销售。在国内,除了广州叫停户外槟榔广告,厦门早在1996年就颁布了槟榔禁令。
然而,近几年随着一些地方槟榔产业的快速壮大,槟榔的普及率似乎仍在提升。且即便槟榔的危害性引发了越来越大的关注,部分受益于槟榔产业的省份仍在试图为槟榔正名。在这样的背景下,槟榔到底如何监管,该有一个规范的答案了。
当前关于槟榔的危害性,争议仍在,但关注度和共识度也在提升。如早在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便把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医学界对于嚼槟榔和口腔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有了基本共识,这一点也得到立法部门的回应。随着新的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和落地,在法理上,槟榔在中国也已经被踢出了“食品”的管理范围。
纵是如此,在强大的产业利益面前,槟榔行业和一些产业重镇仍在采取积极的“自救”行动。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湖南省槟榔制品管理办法》已纳入2021年立法计划调研论证项目,当地希望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确定槟榔“地方特色产品”定位。
应该说,对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槟榔产业上的决心,不应该简单以道德维度来批评。一个产值达数百上千亿的产业,要在短期内将其彻底抹掉是不现实的,也未必合法。但是,鉴于槟榔危害性受到更多关注,无论是相关产业发展重镇,还是更高层级的监管部门,对于槟榔产业的未来发展都应该及早拿出更妥善的办法。比如,首先,各地应该至少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避免“各自为政”。其次,是否能尝试逐步叫停槟榔广告,并强化对于槟榔危害性的科普,以此为其商业营销降温?这方面,其实完全可以参照烟草的管理来规范。
基于当前从国际到国内对于槟榔危害性的研究进展和认识,槟榔这个行业不能再像普通产业那样处于完全的市场自决状态,这一点应该已有基本的社会共识。哪怕是将槟榔作为特色产业的地方,也应该对此有基本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真正的“健康”发展。否则,它势必激发更多的舆论反弹。而从产业转型的角度,一些地方及早应对,或也是更明智的事。
一边是特色产业,涉及实实在在的地方和企业利益,一边是公共健康与卫生,关乎公共利益,两者如何取舍与平衡,考验的是治理水平与价值排序。这个行业到底该如何监管,以平衡好行业发展与公共健康的关系,权威部门是时候给出有远见,超越“一己之利”的,符合科学、法治的方案了。(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