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曾经风光无限的药代行业,正在成为明日黄花:很多知名药企纷纷解散销售团队,药代人员不是被裁撤就是被转岗。一个行业大厦,就这么轰然倒下。
我们常说的药代,其实是药品销售专员的通俗说法。他们的职责就是将自己代理的某个药品,尽可能销售给患者。由于患者不能自己给自己开处药方,所以药代的工作目标就主要落在了给患者开处方的医生身上。长时间以来,药代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医生灌输一个有利于其药品销量的医疗理念,再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让医生从开出的处方中获得利益,药代自身成为“中间商”,赚药品差价。
客观地讲,药代的存在,在早期确实曾活跃了医疗行业的学术氛围。为了让一些医疗理念获得医生的认可,他们参与组织了很多有益于学术发展的学术活动,让更多医疗理念有机会在行业中展示,拓宽了医疗思路。
不过,药代客观上确实拉高了医疗成本。之前多轮药品降价,之所以遭遇“降价死”的窘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拜药代所赐——降价的药品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药代就不可能公正地去推广这些药,降价药的销量就失去了经济保障,最终从市场上消失。所以,药代与医保基金的压力,与患者的医药负担,确实有着密切关联。
从这个角度说,药代行业的倒掉,对于控制我国的医药成本,有着积极意义。此次出台的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紧紧抓住了药品销售的命脉:带量采购,保证了企业必要的销量,等于替企业完成了销售任务。而集采的方式,又挤干了药品价格中的水分,等于切断了药代进行其他操作的途径。这样的双管齐下,对净化医药营销环境而言十分有利。对于我国医学的长远发展来说,为全体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降低药品价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药代群体而言,这是一种颠覆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药代工作的,不少于300万人,这个群体的出路问题,也不应该单纯成为医疗改革的背景板。他们的存在对于提高医疗学术交流,曾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单纯把他们排除在外,似乎并不公平。300万人中,部分药代有比较丰富的药学知识以及学术推广经验,那么,在去利益化的情况下,如何去发挥他们这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医务人员整体数量偏少。有限的医务人员一般都忙于医疗服务,对于学术推广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也没有时间踏踏实实地推进一些非常具体的事务。在未来的医疗活动中,或许可以引导药代尽快转型,发挥他们的学术优势,为我国医疗发展贡献智慧。(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