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大田时庄”:一个豫东小村的文旅融合实践

“大田时庄”:一个豫东小村的文旅融合实践
2021-09-11 19:38:42 来源:人民日报

微信图片_20210911155550.jpg?x-oss-process=style/w10

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时庄村,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人民网张毅力摄

高粱累弯了“腰”,玉米忍不住“笑”。

在河南东大门永城市,穿过无际的绿色田野,走进一个幽静而不乏生气的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尚义街。

沿街向里走,各式古居星罗棋布。街两旁,农耕用具,石槽器皿,水缸水罐,一件件老家什,不动声色地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911155546.jpg?x-oss-process=style/w10

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时庄村,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人民网张毅力摄

在一间叫頔石斋的小屋内,民间艺人闫青松手中的烙画笔在木板上飞舞,一幅山水花鸟画即将成形。

以火为笔,成就“有温度”的画作。细看闫青松的作品,素笔勾勒,皴擦晕染,栩栩如生的花鸟,温婉贤淑的古代仕女,大气磅礴的《清明上河图》,都在他的手中惟妙惟肖。

古村变迁,让原本在外工作的村民闫青松焕发了“第二春”。“小时候看爷爷在蜂窝煤孔里用烧红的煤锥在家具木板上烙烫出梅兰竹菊,飞鸽雄鸡,我慢慢也学会了简单的烫烙画。乡村文旅开发让我的爱好变成了产业,如今在家门口开设工作室,不仅能照顾家人,也成就了一份家业。”

微信图片_20210911155528.jpg?x-oss-process=style/w10

文旅融合的“大田时庄”已然成型。张毅力摄

石碾犹言早年境,织机还叙旧时纱。民俗一握兰亭手,田垅诗行尽绮霞。如今,文化艺术产业在时庄遍地开花。入驻艺术家60多人,涵盖书法、绘画、根雕、剪纸、民俗展示、影视、茶艺等众多门类。中国书法协会会员郑亮致力于在时庄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时庄村开设公益书法课,学员60多人。文化艺术产学研,正在串珠成链。

“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70多岁的时庄村村民程有良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眼看黄土埋到了“脖了梗”,过上了“梦中的好日子”。

村民们守着一方好田土,却过着“望天收”的苦日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7年以来,永城市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和抓手,聘请省内外专业团队对进行乡村旅游全域规划,把时庄村打造成了集民俗体验、乡旅文化、美食民宿于一体的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

微信图片_20210911155536.jpg?x-oss-process=style/w10

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时庄村,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人民网张毅力摄

村子美了,游客来了,村民富了,产业兴了。老程的几亩薄地流转后摆了个零食摊,每年综合收入3万多元;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开设了游乐园,年收入30多万元;茶馆、餐馆、农家烧烤等特色产业遍布全村,年均收入20万元左右;继续靠地吃饭的村里人做起了农家采摘,年收入在5—6万元......

经过3年多的打磨,以田园景观为本底,以文化艺术体验为核心,采取“农田+”模式,打造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乡旅文化、美食民宿一体化的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文旅融合的“大田时庄”已然成型。

房前花相伴,屋后果飘香,晨起鸟鸣叫,暮时蛙做声,尘事不相闻,邻里和睦风。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时庄村,还在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人民网河南频道 张毅力)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