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以来,网传四川达州外国语学校因不准带牛奶入校,两中学生被迫蹲在校门口喝奶引发关注,广大网民和家长纷纷指责学校管理欠妥。15日,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发现,涉事学校的确有拒绝校外食品入校的规定。事发当天,因担心牛奶被收缴或被销毁,两名学生一口气喝掉了11盒牛奶,共计2750毫升。目前,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已约谈该校校长,并责令学校对相关规定进行整改。
说实话,俩学生一盒接一盒喝牛奶的场面,比较少见。而蹲在学校门口狂喝,更是闻所未闻。这种以近乎“自残”的方式规避学校规定,让人愤怒,让人不解,也让人格外深切地体会到,在学校的刚性规定面前,学生的个体权利实在算不了什么。
此事也引发人们更多思索,牛奶等食品为什么不能带进校园?学校为什么热衷于设置各种禁令?如此依靠禁令的“一刀切”做法,能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吗?
很多人怀疑学校杜绝外部食品进校园,是出于牟利的“小心思”。这样的担心并非“想多了”,而是对应着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所万人封闭式中学,学生的购买力当然不容小觑,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兜售校内生意的对象。此前亦有媒体报道,湖南新宁二中小卖部经营权拍卖,居然拍出320万承包3年的价格。尽管今年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校内不得设置小卖部,但不排除学校搞出各种变通的办法。据报道,达州外国语学校附近的超市老板就表示,校内开设的超市、小卖部以及学生食堂,都是“有关系的人”开的,被垄断了。
事实上,也正因为存在关联利益,使得不少学校出台各种严厉禁令,禁止学生从校外带进食品,类似禁令,看似是为了学生好,实则不排除消费引流的嫌疑,属于一种精准导向的逐利。
当然,学校解释说之所以不准学生带校外食品进校园,是担心学生在外边买了过期食品、霉变食品或者不卫生的食品而出现食品中毒。这样的出发点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即便是为学生着想,也应该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绝不能胶柱鼓瑟,僵硬刻板。如果学生被逼得蹲在校门口喝掉11盒牛奶,只能说,这样的禁令已经背离了初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何况,即便是出于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考虑,类似“一刀切”,拒绝外边食品进入校园的做法,也是欠考虑的。学校保障学生食品安全的办法很多,比如多一点宣传引导,指导学生留意保质期,与大的商超合作等等,最不可取的恰恰是“拒绝校外食品”。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当下一些学校恣意立规矩的情形十分严重。这些明明不合理亦不合情的规矩,往往在一个大主题的下面被随意滥用。如此私设门槛,不仅学生的合法权益会受到侵害,也会对校园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体,学校里的学生也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需要在“准”与“不准”之间游移,这无疑远离了教育的宗旨,并不足取。
一声禁令,很简单,但却可能砍掉丰富和多元,砍掉新鲜与活泼,乃至走向教育的反面。(胡 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