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人们盼的是月圆人团圆。
犹记得,儿时过中秋,一轮圆月当空照,一家老小院中坐,几个月饼摆在盘。虽说只有五仁、莲蓉、枣泥、蛋黄几种口味可选,大家也是其乐融融、烦恼全消。
没想到,现代社会套路深,选购月饼本身竟也成了一种烦恼。藏在月饼身上的陷阱,甚至比馅料的种类还多。
套路之一是奢侈风泛滥,月饼包装“内卷”。看过一个比喻,过去的月饼都是打赤膊的纯粹,外面一层黄油纸包裹,再加上一块方红纸装饰,纸绳一系就能提溜回家了。现在,饼还是那个饼,盒子却一年比一年膨胀了。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一款被“对外展示”豪华月饼礼盒,盒中虽只有六块月饼却包了四层包装,从最外层的皮质包装盒,到中层的金属盒和最内层的纸袋,涉及多种材质,而月饼净重也仅占总重量的40%。面对这类浮夸式包装盒,“留着没用,扔了可惜”成了众多消费者的直接反应。
打着网红、文创月饼的名头,玩的是“买椟还珠”的游戏。如此月饼,早就失掉了品尝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中秋送礼、馈赠亲友也是购买月饼的重要用途。拥有礼品属性、一年才买一次,在这些需求面前,月饼不仅注重内在美,还看重外在美,商家投消费者所好,在包装上花点心思怎么了?
其实,赏花赏月尝月饼,乃至于欣赏月饼包装,固然是中秋美事。可凡事就怕过犹不及。
如果市场上“套娃”式月饼包装横行,只会加剧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认真加工月饼馅料的商家少了,在月饼盒子上花心思叠床架屋的多了。作为传统中秋美食的月饼,很可能会越来越不好吃。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买月饼是为了赠亲友,那送的也应该是一份心意。假如月饼盒子逐年“内卷”,强行自我“加戏”,往盒子里塞进高档茶叶、餐具,甚至高档酒类,只会助推月饼售价逐年水涨船高。
实际上,对“套娃”式月饼礼盒“喧宾夺主”,国家已经出手。9月2日,为解决食品、化妆品过度包装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组织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技术机构,对2009年版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发布了新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将于2023年9月起实施。
留给月饼过度包装企业的过渡期只有两年,期望此后的中秋节,市场上的月饼能卸下厚重的“妆容”,以清爽的“素颜”供消费者挑选。
套路之二是节前黄牛泛滥,倒卖月饼券严重干扰市场秩序。有媒体记者走访某品牌位于北京的3处提货点,均发现有黄牛在附近活跃。根据黄牛报价,该品牌月饼券回收价多是原价的4折-5折,出券价多在6折-7折。这一收一卖,每倒卖一张券,黄牛可从中获利几十元到百余元。
吃个月饼,还搞出了中间商赚差价,这究竟是什么操作?有人说,某些品牌月饼售价不菲,通过黄牛买月饼券,既满足部分人尝鲜的需求,又让月饼券不至于浪费,这岂非两全其美?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可现实中,月饼券只是看起来很“甜”,很可能吃起来很“苦”。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12315热线平台数据显示,去年国庆中秋长假前四天,一般食品类投诉举报743件,涉及月饼类投诉举报就达160件,主要反映月饼“提货难”(约占七成)、递送不及时、“扫码兑换”无果、售后服务延迟等。
过度包装也好,泛滥的提货券也罢,不该让月饼乱象消解了中秋的意义。监管部门也该及时出手,让跑偏的市场归回正常轨道。
在味道上下功夫,还是在包装上下功夫,哪个才能赢得长久的市场,商家们可以算算长远账。中秋是阖家欢聚的大日子,月饼更是团圆的象征,这件传承千年的礼物,理应得到更好发展。(白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