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2021-10-27 08:37:44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庄严的宣告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这是一个古老的梦想

当宣告和梦想成为现实

当人间奇迹展现在中原大地

所有人都忍不住惊叹和凝思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由谁书写?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接续奋斗的澎湃动力从何而来?

集结在红旗下的人们

内心燃烧着什么样的精神之火?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2019年9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位于信阳市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在这里,他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

一个世纪的风云激荡,血沃中原肥劲草,一个世纪的漫漫征途,敢叫日月换新天。

2021年7月2日下午,百战老兵王占山乘坐高铁从北京返回河南安阳,他是河南唯一的“七一勋章”获得者,92岁的王占山党龄已有73年。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1947年,18岁的王占山投身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占山刚刚20岁,人生青春年少,祖国百废待兴,但不等他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战火已经烧到了鸭绿江边。1950年,王占山入朝参战,抗美援朝结束后,王占山穿越九死一生的战场,带着遍布满身的38处伤痕,带着“一等功”和“二级战斗英雄”的奖章,回国参加和平建设。

“七一勋章”获得者 王占山:我都没想到还回国回来,300多人还剩6个,就以共产党员的信仰支撑着我。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还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王占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时候,豫北山区的少年吴金印还在上学。1948年家乡解放,学校里唱“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一句简单的歌词,完成了少年吴金印最初的精神启蒙。

党来了,解放了,打破各种枷锁的人们,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释放出无穷的干劲,焕发出重整河山的激情和力量。

吴金印,17岁当上大队会计,18岁入党,19岁成为大队支书。今年党龄已有61年。

1987年,他担任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2021年,他依然是这里的镇党委书记。30多年的光阴,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

1966年8月,吴金印从中央团校培训回来,给新乡地委写了一封信:“我父母是种地的,爷爷奶奶是种地的,我愿意留在农村改变这个面貌”。“决心书”交上去,人留下来,信念留在纸上,苦干落在地上。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吴金印:治水,修水库修水池,没有地,利用荒山荒坡荒沟造地,造地了1万多亩将近两万亩。大干大变,小干小变,不干不变,要想变只有干,干才有出路。

吴金印最初工作的狮豹头乡,是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的老家。1960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了让群众摆脱干旱,吃上甜水,带领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

林县人民累计削平1250个山头,打通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太行之巅诞生了名垂史册的红旗渠精神。

有一次,吴金印遇到杨贵,杨贵问这个年轻人:“红旗渠已经修了9年,还没完全配套。你想干的事,你知道得多少年吗?”吴金印回答:“不怕。再干30年,我才50多岁!”

从1966年到1980年,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15年,带领乡亲们从石头缝里抠出2400多亩土地,每年增产粮食100多万斤。

卫辉市狮豹头乡李沿沟村村民 李加智:刚修好地以后,种的麦子长得特别好,收了以后,外村的都来我们这捡麦子,以前我们都是上外村捡麦子,特别高兴,咱这有粮食啦。

巍巍太行,英雄辈出。吴金印的老师是郑永和,师徒走的是同一条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永和任辉县县委书记,带领全县百姓改土造田16万亩,改变了一方山水。1975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消息《大地生辉》,记录了辉县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电影《辉县人民干得好》。

王占山、郑永和、杨贵、吴金印……一代代中原儿女打江山、治山水、拔穷根、求温饱、奔小康,在这个气壮山河的历程中,诞生了名垂史册的伟大精神,造就了推动时代前进的丰功伟绩。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小康,是物质进步的编年史。

小康,更是精神锤炼的英雄传。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董振华:红旗渠精神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自强精神造就了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背后实际上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的体现。

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副主任 天津师范大学党史博士 赵艳:党在这个过程当中起一个关键引领的作用,带领我们一代一代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这个过程在走,新时代共产党员,更应该起一个模范带头的示范效应。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在国内最大的对手是贫困。共产党人没有私利,他们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他们的“谋”,不是说出来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在今天的中国,在曾经发生过可歌可泣故事的现场,人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当新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人们奔小康时,这样的精神遗产,就像永不枯竭的燃料,驱动着时代前进的车轮。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拜谒焦陵瞻仰焦桐时寄语全省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以科学的精神认真研究规律、准确把握规律、善于运用规律,做到脑子里有思路、眼睛里有问题、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

1963年秋天,赵垛楼的村民在焦裕禄同志带领下,斗内涝挖沟道,七季绝收,一季翻身,被树立为兰考县的“四面红旗”之一, 焦裕禄同志称之为“赵垛楼的干劲”。

如今,在兰考,每年3月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都会举行新“四面红旗”的评比和授旗发牌仪式。新“四面红旗”,就是学借鉴焦裕禄同志当年树立“四面红旗”的经验做法,对兰考的行政村在基层党建、稳定脱贫奔小康、乡风文明、美丽村庄四个方面打分,不合格的,不仅红旗奖牌要被收回,还要做检讨发言。兰考县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松就经历过这样的一幕。

兰考县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 王松: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基层党建这面红旗交上去了。对于咱村来说,应该是非常丢人的一件事。

具体原因,咱村两委分析呢,咱党支部党员,村两委干部松散了,没有干劲了,咱的群众,也都看着咱们大家呢。咱们党员都没有干劲,咱的工作还咋开展呢。

有困难,不怕,有挑战,不怕。当年,焦裕禄遇到的难题可比王松大得多;当年,兰考县有内涝、风沙、盐碱三大害;当年,焦裕禄目睹乡亲们外出逃荒;当年,也是焦裕禄在兰考火车站检讨工作失误。

王松从小就是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看来,学焦裕禄精神说到底就是干部冲在前,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心一意给老百姓办实事。一把手冲在前,班子不松劲,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为了重拾干劲、夺回红旗。村两委多次开会商量对策,制定了一套村规制度,制度的核心是干部严于律己、带头干实事。全村32个党员,每人分包一项工作,进行责任制考评。

村干部刘会勇对口帮扶的是村子蜜瓜大棚的几个脱贫户,蜜瓜快收的时候,他奔波了一周,早早帮大家跑好了销路。

【现场】蜜瓜棚

种植户:“要卖不出去咋办?”

刘会勇:“卖不出去算我的,我给你包了。”

村委会主任赵永利,负责帮助困难群众落实各项优惠帮扶政策,村里上学的,看病的,都在他心里记得清清楚楚。

赵永利:“有困难给咱村委会说,该看病看病。”

在焦裕禄奋战过的地方,后来人知道怎样干,才不辜负这位杰出的共产党人。

兰考县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松:最大的感受就是,党员有干劲,群众才有干劲。

兰考县赵垛楼村村民赵清海:这两批羊20万,我净落10万块钱,我还是有把握。

兰考县赵垛楼村村民 王春玲:俺家除了这个棚,还有20亩花生,12亩玉米,都是我管!

2020年,赵垛楼发展30亩蜜瓜,500亩红薯苗,全村产业增收100多万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村子再次把基层党建这面红旗夺了回来。

兰考县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松: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只要有干劲,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好。我们赵垛楼有这个传统,就得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

值得传承的精神,必然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这些中原儿女在不同年代砥砺奋进而孕育出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中原儿女实现小康的共同财富。

这里是位于新县的英雄山“红旗飘飘”主题雕塑。2019年9月,在大别山下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在建设改革时期,大别山是一座奋斗的山。

在信阳革命老区,大别山精神引领着英雄的老区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奇迹: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新县田铺大塆蝶变美丽乡村,实现从小山村到3A级景区的华丽变身;光山县文殊乡,路子找对了,大胆去做,如今漫山油茶树果实累累,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新县群众:先烈们为我们舍身忘死,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同时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

新县田铺乡乡长 汪卫东:把我们的乡村旅游持续做强做大做好,来落实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嘱托。

今年,村“两委”换届,河南全省918名90后村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在广阔乡村奋发有为。优秀传统代代传递,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小康事业步步推进。

潢川县刘楼村90后村支书 胡晓柱:战争年代讲军民关系,现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要搞好干群关系,为老百姓做好服务。

安阳县瓦店乡东路村90后村支书 李科:我愿意将我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生我养我的家乡。

如果说一个人的梦想是星星之火,那么,一个群体的梦想就能照亮天空,如果说一个人的奋斗是一朵浪花,那么,一个民族的奋斗就是一条滔滔大河,奔流不息。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个伟大而浪漫的构想,成为几代中国人心中的梦。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让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成为全世界跨流域调水的工程奇迹。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党委副书记 原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建设管理部总工程师 王江涛:这是穿黄工程经过十年建设里程正式通水以后,穿黄工程的建设者,在这里每一个人种下了一颗小树。表达着对穿黄工程十年建设里程的一种见证和纪念。

南水北调工程持续数十年,国家五个部委、九个省市、24个领域的6000多名专家、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攻克难关,昼夜不停,奋力前进。单是穿黄工程一项,就解决了北岸竖井施工、盾构机始发、隧洞盾构掘进等一系列难题,开创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数个第一。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党委副书记 原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建设管理部总工程师 王江涛:比如像丹江口大坝混凝土加高,像沿线的膨胀土的处理,像沙河渡槽是号称世界第一层的现场混凝土的浇筑运输等等,这些技术难题得以攻坚克难,一一克服。

甘甜的长江水沿着中线干渠绵延1400多公里,造福了沿岸7900万群众。

郑州市民:又甘甜又清澈,幸福了郑州人,幸福了河南人,也幸福了全国老百姓。

这条陆上“天河”,是畅通南北经济生态的“生命之河”,也是见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之河。

2021年5月,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专题调研南水北调,他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2019年9月,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今天的我们,正在展开新时代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 韩宇平:我们知道古代的愚公移山是一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那么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是三大攻坚战;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疫情防控,这是两场硬仗。攻坚克难中,尽锐出战中,艰苦卓绝中,精神之火照亮了中原担当。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绚烂夺目、荡气回肠,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小康大道,千年梦圆。

大道是什么?是全省上下坚定自觉地从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办法、找动力;是创造性推动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河南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传承好、弘扬好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中的力量之源,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

六集电视专题片《小康大道》第6集:精神之火

一亿中原儿女,正在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而戮力同心,为实施“十大战略”而奋力前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擘画新蓝图,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阔步新征程,目标一定会到达,梦想一定会实现,因为我们身上的奋斗之志,从未消退,我们心中的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