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白梅:30年匠心筑梦 从技术员到大国工匠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白梅:30年匠心筑梦 从技术员到大国工匠
2023-01-09 10:39:12 来源:中华网河南

“女子也有凌云志,巾帼何曾输须眉”。2022年,是中建七局工程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BIM专家,中建七局建装公司设计研究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白梅入职中建七局的第30年。从业30年,白梅一直与钢筋水泥为伍,与建筑技术相伴,以敬业、勤业、精业、乐业,完成了从一名技术员到大国工匠的蜕变。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白梅:30年匠心筑梦 从技术员到大国工匠

“女人的名字不是弱者。走上岗位,就要挑战自我”

白梅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所在的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队就是现在中建七局的前身,白梅自幼跟随父亲,同七局一起成长,见证了中建七局几十年的变化与发展。1992年,白梅进入中建七局,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女人的名字不是弱者。走上岗位,就要挑战自我。”这是白梅一直信奉的人生信条。作为基建工程兵的女儿,白梅的血液里流淌的是“难中愈显勇,困中必有我”铁军血脉。

1994年,白梅主动请缨,到淅川县工商银行装饰项目上去当技术员。当时,项目部4名管理人员,只有她一个女孩。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白梅每天“钉”在施工现场,和工人们一起吃清水煮面,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学内外墙、屋顶、地面装饰装修,学电气,学造价。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撰写的《装饰施工用操作平台的最佳选择》等3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建筑装饰》杂志上。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白梅:30年匠心筑梦 从技术员到大国工匠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2007年,安阳卷烟厂“十五”技改项目联合工房工程的装饰装修重担落在了白梅的肩上。为了实现争创鲁班奖的目标,她带着仅有3人的装饰团队日夜鏖战,把施工方案和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出台了一整套细部做法,并在施工中保证面平线直、色泽一致、排版美观,一次成优。通过一年半的精心施工,该工程于2008年末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从业30年间,白梅负责或参与过近30个项目建设,荣获鲁班奖装饰工程3项、全国建筑装饰奖8项,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3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省部级工法,16项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创新成果,另还创出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工程2项、参编河南省行业标准和著作各4部。2014年,以她名字命名的“白梅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白梅说,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技术人员,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直是她坚守的职业信仰。

2016年,公司计划单独成立一个BIM中心,在未来几年内,决心把BIM技术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白梅担起经理的重任。她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学、研究试验,仅用3年就实现了“BIM+”技术对外输出。

6年间,白梅从一名传统的技术人员到资深BIM专家,BIM中心也从只有8个人的小团队发展成20人的专业化团队,服务项目达百十项,荣获国际级BIM成果7项、全国BIM大赛成果29项、省部级BIM成果24项。以白梅领衔的“BIM+”技术不仅成为河南省建筑行业一大品牌,而且由她参与打造的中建创业大厦项目,被认定为河南省首家、中建系统及全国范围内仅有的15家BIM应用观摩基地之一。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白梅:30年匠心筑梦 从技术员到大国工匠

“怕就别来,来的都不怕”

疫情防控项目建设,建筑领域从来都是“排头兵”。

国内疫情反复,多点散发。2020年1月26号,白梅接到任务,要求26小时完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建项目设计方案,10天就要完工。这是她从未有过的工作经历。

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质量更不能打折扣。白梅和7名设计人员夙夜鏖战,秉持着“越是危急越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努力克服艰难险阻,高效高质完成任务。“当时我们实地考察的院区,是刚转移走确诊病人的病房。面对未知的恐惧,我们没人害怕,没人犹豫,这本就该我们来做,怕就别来,来的都不怕。”白梅坚定地说。

2022年,以白梅名字命名的“装饰设计(BIM)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并获批了河南全面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项目,每年将培养50名技师。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白梅:30年匠心筑梦 从技术员到大国工匠

技术应用无止境,创新探索未穷期。2022年白梅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说:“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我要牢记初心使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蓝色力量’,全面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骄人的业绩、匠心的情怀履行对党的忠诚、对国家使命的担当。与团队一起致力于绿色建筑、数字经济,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科技力量。”

【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标签: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责任编辑:郭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