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杨相杰:创新要扎在土里才有生命力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杨相杰:创新要扎在土里才有生命力
2023-01-13 13:34:08 来源:中工网

1月8日一大早,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油田井下作业首席技师杨相杰便守在钻塞施工井场的外排管线的出口观察处采油井的井口,看着井筒源源不断向外“吐出”鳞片状、大小均匀的钻屑,设备运转一切正常,他的嘴角轻轻扬起,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杨相杰:创新要扎在土里才有生命力

在油田井下一线工作27年,每天早起去检查设备和井口情况,已经成了杨相杰的惯。作为中石化集团公司井下作业的技能大师,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工匠工作室”领衔人,中原油田创新成果孵化基地日常负责人,49岁的杨相杰是一个标准的“技术大拿”——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3项,获得企业及以上奖励82项,主编教材、技术手册3本,获得“全国行业技能竞赛优秀教练”“中原工匠”“中原油田技术能手”等10余项荣誉称号。

“产业工人的未来就在‘创新’二字。”杨相杰说,自己从一名普通的初级工晋升到特级技师,靠的就是扎在一线实践里的创新创效。

专攻难题的“狠人”

杨相杰的骨子里,有一股拼劲儿。

1996年6月,从中原油田采油技校毕业的杨相杰成为中原油田的一名普通作业工。凭着一不怕吃苦二不怕脏的精神,他只用三个月就跟师傅学会了主要设备的安全操作,还通过自创的“三坚持学法”——坚持工作时跟师傅学,工休时跟书本学,竞赛时跟对手学,很快成为了生产骨干。累了、烦了的时候,杨相杰就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来激励自己。

“没怎么见他休息过,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面对每天“泡”在井下的杨相杰,工友们纷纷打趣他是个“狠人”。

而通过大量的学积累,杨相杰的技能等级不断攀升,从初级工很快晋升到了高级技师。

“知道怎么干是基础,要想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也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干。”2005年,杨相杰决心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通过6年努力先后完成了西安石油大学的成人专科“钻井技术”和本科“石油工程”的专业学历教育。

2003年11月,中原油田原采油一厂因井场不平整,搭建的油管桥井口高后边低,固定油管桥的锚头绳因没有承受住后滑力断开,200余根油管滑到了桥后20多米外,大家累得精疲力尽,也没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后来,杨相杰发现,6个采油厂的作业大队都存在这种问题,甚至还出现过安全事故。

“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杨相杰暗下决心。

最终,经过半年的不断调试和摸索,杨相杰设计出“油管桥固定卡子及滑道固定装置”,这种新型装置不仅解决了锚头绳固定油管桥和滑道可靠性差、易出事故的问题,而且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深受一线职工的喜爱,很快被推广应用。次年,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小成果获得了厂里的科技进步三等奖,杨相杰被公司奖励800元,比他一个月工资还高!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只要有心,创新并不是很难,自己努力也能做到。”这种巨大的成就感,让杨相杰逐渐“迷”上了技术创新。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杨相杰:创新要扎在土里才有生命力

“创新要扎在土里”

在井下奋战27年,杨相杰总是和徒弟们强调,创新并非天马行空,要基于实践,“创新要扎在土里,见到真效益,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焊工们一手持面罩,一手握焊枪,弯腰蹲在地上进行焊接——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但杨相杰却上了心。“焊工长期蹲在地上工作,容易形成腿部静脉曲张和腰肌劳损,几十年干下来,落了一身职业病。”杨相杰走访了身边的工友,决心为他们解决这一问题。

2021年,杨相杰组织“群英会”攻关团队,经过不停的摸索和试验,焊工工位多功能平台诞生。在这个装置中,操作人员焊接时采用坐姿,以工件的高低自主升降、360°无死角旋转代替以往工件不动、焊工调整姿势来适应的形式,一举将焊接速度提高50%,焊接质量提高15%以上,大大降低了焊工的劳动强度。

基于工作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杨相杰一贯的创新原则。27年来,杨相杰累计主持难题攻关320余项,“反循环高效钻头”“XF110-21封井器”“焊工工位操作平台”等40余项成果在中原油田及相关企业推广应用,年创收3000余万元。

“创新灵感从一线实践中来,创新成果通过孵化直达一线,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杨相杰说。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创新队伍

“一线产业工人不能只顾埋头苦干,也要关心企业发展,支持行业进步。”杨相杰说。虽然长期在井下工作,但他的目光,永远不只在自己身上。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杨相杰:创新要扎在土里才有生命力

为了让更多一线员工的“金点子”变成创效的“金豆子”,在他的推动下,中原油田成立创新成果孵化基地,利用专业化单位的设备及技术优势,加速创新成果到推广产品的有效转变,累计完成创新成果孵化138项,推广创新成果26项3300余件(套),创效5000余万元。

2018年以来,杨相杰研制的反循环高效钻头,引起行业广泛关注。随着这项成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国内外知名油服公司向他递来“橄榄枝”,甚至出价100万美元想要收购这项专利技术,但都被杨相杰婉拒了。他说,“100万美元对我这个普通人来说,的确是天价,但是跟国家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相比,不值一提。”

这种对初心的坚守,让杨相杰成为不少年轻工人的“偶像”。

“师傅是我创新路上的启蒙者,也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好高骛远,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杨相杰的徒弟宋明明说。

2016年,“杨相杰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发展骨干成员89人,覆盖了油田井下作业系统主要业务和工种,并先后完成国家石油协会奖励创新成果2项、国家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奖励3项、中石化技能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50余项。

为做好技艺传承,杨相杰通过兼职授课、师带徒、教材开发、撰写技术论文等形式,每年在线培训3000余人,累计带徒32人,其中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4人、主管技师20余人。

“年轻产业工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后继人才济济,如果能做他们的梯子和肩膀,我求之不得。”杨相杰说完,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这个在井下一线奋战了27年的技能工匠,满脸疲态,仍目光熠熠。(王佳宁)

【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标签: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责任编辑:郭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