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凌晨,寒风呼啸,机器轰鸣,鞍山西站内的道岔上光影交错。在高铁运行的“空档期”,张俊达和工友们佩戴头顶灯,身着反光服,推着钢轨打磨机平稳地在线路上匀速行进。在砂轮与钢轨接触的地方,溅起串串火花。
张俊达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的钢轨“打磨师”,负责道岔打磨和指导培训工作,每天推着150多公斤重的钢轨打磨机在道岔上往返20余次。
“高速运行的高铁动车组车轮与钢轨接触摩擦,容易产生波浪形磨耗和鱼鳞纹,引发晃车,影响旅客的乘车体验。”张俊达介绍说,打磨钢轨不仅可以延长钢轨使用寿命,也是高铁列车运行中“硬币立起而不倒”的法宝。
钢轨打磨是一项精细活,误差要控制在0.05毫米之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粗细。
“打磨队注意了,1号机设成10度,2号机设成12度……”在每组道岔打磨前,张俊达都要操作各种仪器,完成钢轨轮廓采集、钢轨光带调查、道岔硬度测量等7道工序,确保打磨指令准确无误。
伴随着指令发出,工友们不约而同地摆出“猫腰、低头、瞪大眼睛”的姿势,小心翼翼地紧握钢轨打磨机慢慢向前推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根据打磨时飞溅出火花的大小,动态调整作业参数。
“每次打磨角度只能增加2度,单次打磨深度不宜超过0.1毫米。”张俊达一边匀速操作打磨机,一边给身边作业人员讲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保证作业效率和质量,张俊达毫无保留地把打磨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工友们。
每一遍打磨后,张俊达都会脱下手套,用指尖在冰冷的钢轨上反复触摸,感受钢轨打磨后的状态。“戴着手套摸得不准,这里得再打一遍。”张俊达说。
在气温近零下20摄氏度的室外,就连用来记录参数的水性笔都已罢工,甩了几次都写不出字,张俊达只好将笔放进怀里暖一暖。而打磨机走过,空气里充满烟雾般的铁屑,四溅的火花如同年节的烟火,不断“绽放”在钢轨旁。
“大家再加把劲,争取今晚打磨完剩下的两组道岔。”张俊达在寒风中大声呼喊着。
4时30分,天还未亮,这一轮的打磨作业准时结束。经打磨后的钢轨笔直锃亮,月光下,轨面犹如镜面般光洁滑润微微泛光。
“苦点、累点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能让更多在外漂泊的旅客平安回家团聚,我们的付出就值了。”张俊达说。
新华社记者丁非白、李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