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工地围挡设置的初衷,是为了美化工地和城市环境,也是为了市民的安全着想。但郑州街头不少围挡却没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经常围而不建,成了“僵尸围挡”,占道添堵。4年前,大河报曾推出《搜寻郑州“僵尸围挡”》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关注。随后,郑州市针对工地围挡的设置和“僵尸围挡”的处理专门出台了管理办法。不过,如今街头的僵尸围挡又死灰复燃,屡禁不绝。“僵尸围挡”看似小事,却经常严重堵塞交通,甚至会辐射影响周围数公里的交通通行情况。整治“僵尸围挡”,如何避免死灰复燃?即日起,大河报推出“再探‘僵尸围挡’系列报道”,帮助市民解决郑州街头围挡围而不建、围而不挡、杂乱无章等问题。
连日来有多位市民反映,郑州市金水区天伦路附近一处长达300米左右的道路,本来工期早就应该结束了,也不知道啥原因,被围挡3年愣是“没动静”,围而不建,给大家出行造成不便。
小区门口道路被围住3年未修好
李先生是天伦琥珀名城小区一名业主,他向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介绍,早在3年前,他们小区东门就已经开始设置围挡,因为围挡把东门口堵住了,大家出行受到严重影响。“窄窄的一条通道,有时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人。”他说。
而南门口金牛路也正在施工,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给进出小区的车辆造成诸多不便,时常堵得水泄不通,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还路于民。
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19年1月17日,国基路街道办事处曾回复网友称,该施工地因近期大气污染管控的原因暂时封土停工;也因春节将近,施工工人放假回家探亲;此外,工地的喷淋设备尚未完全到位,预计将在节后进行开工。
“修路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但不能一直没动静吧。”多名业主表示,办事处是回复了,可接下来施工单位还是迟迟不开工,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未果。其间也看到有机器进场,只是象征性地干了一些活儿,就这样一拖就是几年,也不知道啥原因。碰到刮风天气更是糟糕,围挡被风刮得东倒西歪,万一砸到人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围挡内还有部分黄土裸露,没有覆盖防尘网,有时尘土刮得到处都是,居住在附近的业主和商户们苦不堪言。
仅剩一米多宽路围挡内黄土裸露
2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郑州天伦路附近的该处围挡查看。
走访发现,从天伦路至金牛路道路两侧均有一人多高的蓝色、绿色围挡围着,长约300米。在道路西侧有一排商户,都已开门营业。
围挡正对着天伦琥珀名城小区东门,一条1米多宽的南北通道,供大家通行。路很窄,坑洼不平,有的地段还有水,进出小区居民很多,有两轮电动车经过时,大多都会小心翼翼。
透过围挡缝隙,记者看到,里面停放着一辆挖掘机以及施工的管道,围挡内除了一些建筑垃圾外,还有不少生活垃圾。此外,正如业主反映,部分地面确实黄土裸露,现场未覆盖防尘网。
围挡上面悬挂的占道施工信息公示牌显示,工程名称为郑州市金水区黄家庵东路(三全路-金牛路)道路工程,施工单位是河南置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置信”)。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显示,河南置信成立日期是2012年10月22日,法定代表人为张某绪,经营范围是建筑、市政公用、公路等。
“围挡围住了,现在都没有啥生意。”附近多名商户说,也不知道何时开始施工,能把道路修好。
而此前,记者来此探访时,正好有围挡被风刮倒,出现一个缺口,现场有工人正在加固围挡。他说,并不清楚何时施工,具体要咨询施工单位负责人。
在该小区南门,门口也搭建有围挡,通道仅能供一辆车通行,对面来车时,无法进行会车。
随后,记者赶到了小区物业处,一名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小区有1700多户业主,门口围挡确实影响业主出行,修了有3年,此前也曾和施工方协商过,一直没有结果。
因西侧线杆迁改会尽快施工作业
那么,该处路段为何“围而不建”?何时能修好?
在琥珀名城社区,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说,此前社区也跟施工方沟通过,主要是办事处有一个负责道路施工办公室在管。
对此,河南置信的一名负责人表示,修路要先修污水,前期西侧由于电力线杆没有迁改,线杆一直占用污水位置,去年7月份才迁改完毕,此后施工两个多月。又到10月份开始管控,不让施工,中间牵涉到下雨天气较多,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
“如果换成我们被围着3年,也肯定不愿意。”他说,业主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将尽快安排施工,争取两个月时间把沥青铺上。
对于该负责人说法,很多业主表示不能理解,工期早就到期限了,而施工单位一直在拖,导致他们出行困难。
对此,国基路街道办事处执法中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据他们了解,此前因为管线埋不下去无法施工,下一步将督促施工单位尽快开始施工。
据悉,天伦琥珀名城小区东门黄家庵东路为经三路北延北三环以北路段规划道路,早在2017年时,金水区便计划将黄家庵东路(北三环-水科路)、黄家庵东路(金牛路-三全路)两段列入2017年政府投资计划,计划2017年年底前开工建设。但道路中段黄家庵东路(水科路-金牛路)涉及二十一世纪小区内部区域,金水区暂未申请将黄家庵东路(水科路-金牛路)列入计划。(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吕高见/文 张琮/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