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21年是盲盒的“破圈”之年。从最初的玩具,到当下的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都掀起一股盲盒风潮。然而在“万物皆可盲盒”愈演愈烈的同时,背后的问题也日益突显。有消费者就表示,商品价格虚高,诱导过度消费、以及产品质量差等情况时有发生。
记者走访发现,在各大商圈、商场,盲盒商品售卖店几乎成了标配。在杂货店、文创用品店或是独立售卖机,盲盒商品也往往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
90后笑笑曾经是一名资深盲盒粉。入坑多年来,光家里摆件就多达上百个,办公室台面上也到处都是她的“战利品”。然而近年来,随着价格一路飙涨,盲盒商品的价格已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尤其是有些花费重金获得的产品,其质量也并非想象那么完美。 让她不得不理性选择“出坑”。
消费者笑笑:
有的娃娃被炒得很高,做工加起来可能30块钱,但是像某款基本上已经炒到七八百块钱一个。瑕疵前几年非常多,有溢色。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和笑笑一样对盲盒消费抱有谨慎态度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消费者:
价格有点虚高了,品控和质感有点折扣。
此外,盲盒圈还有一种被叫做隐藏款的开箱玩法令消费者上瘾。有消费者坦言,隐藏款的概率非常低,曾经不惜投入大量金钱购买,而最夸张的一次是抽了不下100个,花费几千元就为了要得到它。盲盒消费引起的争议也屡上热搜,前一段时间,某知名餐饮企业与泡泡玛特的联名款盲盒推出后引发消费者的疯狂追捧,全套共有6个普通款和1个隐藏款,消费者购买99元套餐,就可获得盲盒一个。有消费者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了106份盲盒套餐。
消费者:不是很赞同这种饥饿营销的方式,它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投入到这方面,越买越多。
监管层也注意到了盲盒市场的乱象,今年一月,上海市率先出台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销售现场询问或网络身份识别等线上线下联合方式,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还指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盲盒销售临期商品或假冒伪劣产品;以珍藏、稀有、限量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商家拒不承担盲盒商品的售后责任等问题,在盲盒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
标签: 消费者权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