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人人有责,那么个人的微小力量又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期间,万科公益基金会利用黑水虻进行的一个“跨界”试验项目给出了我们答案。
在本届气候大会“中国角”边会上,万科公益基金会借助黑水虻实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近年来,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一些小区专门建立厨余垃圾生物式处理站,探索以生物处理方式为主的有机循环体系,借助黑水虻实现园区厨余垃圾100%在地资源化,结合堆肥技术实现有机质循环利用,有效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增加土壤碳封存。
万科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谢晓慧举例说,在北京一个拥有2000名居民的小区,每天产生大约500公斤的厨余垃圾。经过测算,通过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该小区每年就能减排二氧化碳当量5.5吨,相当于种55棵树,或者一辆车少开442天。
除此之外,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实践的方式,引导用户从意识改变到环境行为的改变,这正是解决环境相关问题的关键。据谢晓慧介绍,当居民们得知这些垃圾其实可以被黑水虻“吃”掉时,他们开始对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分类之后,工作人员成功收集到小区80%的厨余垃圾。
过去4年来,万科公益基金会的环保行动影响了27000个社区,让6亿人次接触到了垃圾减量和分类以及零废弃的理念。在基金会330多个试点社区,近30万人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垃圾分类行动。同时,基金会还资助了245个相关的公益组织,共5300名社区先锋加入到了推动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之中。此外,基金会还充分发挥资助和赋能功能,联合其他公益组织,推广厨余垃圾等社区废弃物管理的环保理念,形成乘数效应。
万科公益基金会黑水虻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够从身边触手可及的垃圾分类这一小事做起,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拥抱低碳环保生活,对低碳全球化意义重大。
这正如万科集团创始人、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所言,“减碳不是绿色转型的目标,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才是绿色低碳转型的真正目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