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号召,北京科技大学薪传篆火流光红色调研实践团在丽江进行了为期近14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聚焦纳西族东巴文化非遗传承问题,围绕红色调研和东巴纸及东巴字传承发展两个课题展开。
2024年7月24日至8月6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薪传篆火流光红色调研实践团达云南丽江进行近14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此行聚焦纳西族东巴文化非遗传承相关问题,重点围绕红色调研和东巴纸及东巴字传承发展两个课题,从商业活动、市场营销到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进行采访实践。成员们在社会实践途中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困难。
寻访非遗,知行合一
在丽江的调研活动从采访东巴画传承人——和丽伟开始。实践团成员来到和丽伟老师家中后,针对东巴文化及纳西族民情进行了采访,和丽伟老师并现场展示了神秘的东巴纸造纸术,为后面我们重返此地学习造纸术埋下了伏笔。
次日,实践团成员前往了东巴文化第34代传承人——和锡鹏老师家中,了解到了火把节的起源以及神话故事,并采访了当地的非遗文化工作者,深入了解了东巴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去往了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进行实地红色调研,体悟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学习红色长征精神。
实践团成员为更加具体地了解东巴纸的上中下游具体流程和售卖行情,来到东巴纸坊采访了店员卯明月的销售经历,了解东巴纸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前世今生。
实践小队远赴白沙镇探访东巴刺绣,欣赏《纳西东巴神路图》这幅旷世之作,为小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与文化体验。
最后,实践团成员去往文林村亲身体验火把节的节日氛围,与篝火相伴,感悟纳西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民族团结的力量。
东巴课堂,学思践行
在拜访和锡鹏老师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向他请教了东巴字的书写以及其中“一字一画”的奥妙。成员们学习了基本的东巴字,例如男、女、天、地、风、云、羊、牛等。与汉字不同的是,东巴字中第一人称“我”有性别差异,分为“男我”和“女我”。每个东巴字之间的细节十分重要,例如树、松树、柳树和梨树仅有细微差别,关键在于各个事物的特征。
参观天地院的同时,实践团成员向居住其中的老人学习了东巴舞蹈的各种技巧,一同在舞台上表演,探寻到其中步伐的巧妙、道具的意义以及舞蹈本身传递出来的美好寓意。
为深入学习东巴纸的制作工艺,实践团成员再次拜访了和丽伟老师。
“首先,我们要采摘荛花,取其表皮。其次,我们要做的是挑选并清洗构树皮。”老师示范着如何从成堆的树皮中挑选出最适合的部分,再用清水仔细冲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泥土。实践团成员紧随其后,双手在水中忙碌。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蒸煮区。巨大的铁锅内,荛花树皮在热力的作用下逐渐软化。实践团成员轮流用长柄铲翻动树皮,确保每一片都能均匀受热。接下来的步骤是捣浆。实践团成员将蒸煮好的构树皮放入石臼中,用木杵反复捣打,直至树皮变成细腻的纸浆。这个过程既考验体力,又需要耐心和细心。下一个步骤便是抄纸了。和丽伟老师指导实践团成员,将纸浆均匀地倒在特制的竹帘上,轻轻晃动,让纸浆均匀分布。最后的步骤则是压纸,待纸浆中的水分缓缓渗出,一张韧性十足的东巴纸便初具雏形。实践团成员小心翼翼地揭起竹帘,将湿纸平铺在木板上,让它慢慢晾干。
实践感悟
学习东巴字,在和锡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逐渐解锁了这些神秘符号背后的秘密,感受着文字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纳西族人民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使命感。
跳东巴舞,则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与升华。在欢快的鼓点与悠扬的笛声中,我们跟随纳西族老艺人学习起了东巴舞。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宗教意义,是与天地、神灵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种身心合一的体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东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无穷力量。
制作东巴纸,则是一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在和丽伟老师家中,我们亲眼见证了从树皮到纸张的神奇蜕变。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从采集原料、浸泡、煮烂、捣浆,再到抄纸、晒干,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与敬畏之心。亲手制作出的东巴纸,虽略显粗糙,却散发着自然的清香与古朴的气息。这份亲手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东巴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与探索,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科技大学薪传篆火流光红色调研实践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