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文化建设起着调节社会生活、塑造积极健康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化的传承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需要不计功名利禄、默默奉献的基层文化者。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姚春林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基层工作者,多年来在教育科研一线默默无闻地传播着中西文化。在当下以社会经济效益、论文数量、课题级别衡量高校教师的大环境下,姚春林教授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外面的物质世界所打扰,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潜心育人。
坚守初心:传播文化、塑造新风
姚春林教授201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两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分别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和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访学一年。进入高校工作后,他努力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学生们。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积极推进思政内容进课堂。在传授学生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教授学生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教授学生《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汉语的韵律美;在教授《英美报刊选读》时,提醒学生批判分析西方媒介的真实性和欺骗性。号召大家要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以便丰富我们的社会文化。但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却不能崇洋媚外,阅读外国作品为的是树立中国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姚春林教授的初心和使命。
潜心育人:踏石留印,润物无声
目前姚春林教授在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承担着大量本科教学任务。他潜心育人,年均课时量在550学时以上。即使承担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姚春林教授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多位外国语学院的同学表示,高中时候看到英语就头痛,现在姚春林老师指导下学习英语,终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一些自高中就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说,看到形式语言学中的那些推导公式就头痛,没想到听老师讲解后立刻就开窍了,真心佩服老师的教学功底。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姚春林教授将自己的科研能力传授给同学们,引导本科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近些年姚春林教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多次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立项;他指导的毕业论文多次获评优秀毕业论文。
砥砺前行:专心科研,建言献策
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姚春林教授积极投身科研事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近些年他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等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得国家民委的高度重视,被授予优秀奖。2014年姚春林教授和同事合作,在美国联合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天津市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活力现状及繁荣机制研究》,提出了诸多传统文化保护的新观点,如“对当前文化生态的适应性是决定语言类传统民间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核心部分应该是保护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稀缺性和独特性是衡量采用‘吸血性保护’还是‘生产性保护’的重要依据”“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传承与保护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如果一种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下的社会中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并且这种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仍旧被观众认定为是原有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那么不管这种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在形式上发生了多大变化,我们都可以认为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是成功的”。这些观点都是语言文化保护界未曾认真思考过的观点。哈尔滨理工大学周荣教授对该著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些观点指出了语言类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核心问题,颇具深意,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薪火相传:敢为人先,开放包容
姚春林教授保持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敢于挑战新领域、新课题,在传承文化、教书育人和科研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除了在科研方面的高瞻远瞩,姚春林教授在人才培养上更是深谋远虑,积极引导学院的年轻老师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在他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单位里很多以前的“科研小白”逐渐爱上了科研活动;成功申报并获批了多项高级别课题。除了影响和帮助年轻老师外,姚春林教授还积极引导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从事语言文化研究。近些年每年都有近20位同学奔赴高内外知名高校继续从事语言文化研究。这些年轻的学子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未来,他们将像种子一样,将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播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结语:继往开来,期待明天
姚春林教授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在荣誉和奖励面前,他多年如一日地默默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耕耘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