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公,中国电信郑州分公司客户服务部主任,今年刚刚55岁的他,在通讯行业已经37年了,历经网络电源支持、网络维护、网络运营、网络发展等等岗位。
从最初的开封县邮电局,到如今的中国电信,技术出身的他,对通信变迁深有体会。
从1981年参加工作开始,他见证了这个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识:不知道“邮电”为何物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但对当时刚初中毕业的张思公来说,头等大事儿是该上个什么学校。
“当时有三个选择,郑州市卫校、衡水铁路学校和河南省邮电学校,最后选了邮电学校。”但其实邮电学校到底是干嘛的,张思公和家里人都不清楚,甚至亲戚们说“送信还要上学?”所以是迷迷糊糊选了这个“学送信的学校。”
也不怪大家不懂,因为在那个年代,大概是没有“通讯”这个词的,“邮电”就概括了当时的通讯方式——邮政、电报,即使进了邮电学校,学了“通信电源”专业,张思公最初也是一头雾水的。
直到3年的专业学习下来,他才从门外汉升级成专业技术人员,1981年,从学校毕业的张思公到开封县邮电局工作,负责保障通信设备供电。
80年代,电话已经出现,但打电话时还需要经过一道人工的电话交换机,而那时电报也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张思公的工作,就是保证电话、电报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工作。
“那时候的工作并不忙,因为电话很少,多是公家的电话,家庭电话几乎没有。”
一次“跳槽”:是个人的进步更源于技术的革新
在开封县邮电局工作了3年,张思公遇到了一个“沾了技术的光”的好机会。
1985年,郑州引进了当时十分先进的“程控交换电话机”,为此郑州市电信局面向全省招技术维护人员,张思公听到这个消息,渴望能在技术上更进一步,于是他抓住这次机会来到了郑州,进入了电信局。
从开封到郑州,1985年到1995年这10年间,张思公感受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电话从稀有物件变成家家必备。
“那10年是技术革新很快的10年,也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一段时间。”张思公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长途电话。80年代打长途,还需要话务员人工转接才行,但是慢慢到90年代,他看着原本占据了一层楼的话务员越来越少,”最后消失了。“因为打电话变得越来越”自动化“。
而电话真正风靡是在90年代初。从一封信邮寄10天半个月,到拍电报说不了几个字,再到实时连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电话,老百姓头一次直观的感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进步,钱袋子鼓起来之后,”装电话“成了很多家庭的第一选择。
郑州市民老孙还记得刚装电话的情形:“我们到电信局报装,一进那大厅都是来装电话的。我家的电话等了大概2个星期装上了。”
那段日子,忙坏了张思公和同事们,“电话都装不及。”
老百姓对电话的需求突然大幅增加,对于张思公他们这些后端技术支撑者来说,工作量也跟着增大,”我们原先的设备是为少数服务的,突然增加的电话装机量,对我们后端的技术支撑是个考验,以前每周做1次升级调整,那时候每周就要2、3次。“
不止如此,一边不断升级维护老设备,张思公和同事们一边还在不断建设增加新的技术支持设备,好应对这一批装家庭电话的热潮。
变革:固网向移动网的转变
如果说90年代还是邮电一家垄断的局面,在千禧年到来的时候,这一次”分家“既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又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从这次“分家”开始,中国电信经历了几次的拆分和重组,而每一次,张思公都是亲历者,见证了电信这么多年来的变化。
2000年,电信正式拆分成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移动带走了移动网络业务,而电信则坚守着传统的固网业务。
分家后,张思公留在电信,继续在技术岗位上发光发热。电话已经普及,家家户户都被一根电话线连了起来,在固话和宽带领域,那时的电信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而仅仅3年后,电信又迎来了一次拆分,被分为南方电信和北方电信(中国网通),这次拆分张思公印象深刻。
“南方电信把很多原本的资源带走了,我们原公司留下来的30多个人就从0开始在郑州进行布网。”
张思公所说的“布网”就是通信网络建设,那时布网主要是固话和宽带的网络搭建,虽然互联网已经出现,但对于那时的普通百姓来说,这个“网”还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电话才是日常通讯,所以那时的网络搭建“固话占9成,宽带只占1成”。
然而,固话网络搭建完成后没多久,张思公发现用户的需求又变了。90年代是固话大发展的时代,而过了2003年,宽带和移动网络开始唱主角,“我们过去是固话占业务比重大,后来逐渐发展成固话和宽带并重,2003年以后固定电话的使用率大幅下降,宽带和移动网成了主角。”
市场在变,公司必须变,于是移动业务也成为了电信主攻的一个发展方向。
小灵通就是电信尝试移动业务的一个缩影。2004年左右,一个“长得跟手机一样但资费比手机便宜的电话”突然风靡,那就是小灵通,被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能像手机一样拿着到处走,电话费还比手机便宜,一时间,很多人选择购入一台小灵通替代手机。
而根据公开数据,到2006年10月, 当时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达到历史顶峰,9341万,全球范围内的小灵通用户已经突破一亿。
小灵通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固话向移动通讯的过渡,也是电信初涉移动通讯领域的一次可以说很成功的尝试。
3G:全面开启移动互联
2008年,当年拆分出来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6合3”,形成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家通信运营商,颁发3G牌照。
从这个时候开始,三个运营商均具备运营全网业务的能力,电信也从传统的固话“老大哥”开始全面进军移动通讯领域。
2009年,张思公调职到新密工作,他当时面临的情况很像电信刚刚南北拆分的情况,“从头开始”。但其实2009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03年是铺固网,09年我们就是铺移动网了。”
张思公说,那时候的移动网业务就主要包括移动手机和家庭宽带,而手机业务推广其实说白了就是“卖手机号”。
固定电话的使用率越来越低,移动通话的比重不断上升,他们就开始往县区下沉,推广办理手机号,“那时候我们的策略就是走村串户,鞋上身上头发上都是土。”
直接到用户家门口去“推销”看起来是笨办法,但却是有用的办法,“通过我们很贴心细致的服务,我们在用户群体中建立了很好的口碑。”说起那时的成绩,张思公很自豪。
从那时开始,电信的业务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是固话和宽带,而是全面的移动互联和智慧生活领域。
当初那个急着装家庭座机的老孙如今也是中国电信的手机用户,今年55岁的老孙跟张思公同龄,这两年在儿子的指导下才开始“手机网上冲浪”。
老孙说,在给自己这个手机号办理上网业务之前,总觉得中国电信不就是过去的电信局,就是“管打电话的嘛”,开通手机上网套餐之后,才发现“现在都这么先进了”,不用再掐着时间挂断电话、点几个按键就能跟远在北京的儿子视频聊天,更不用说上网看新闻、发微信这些基础操作了,老孙也不由得感叹:“电信局也与时俱进了。”
回望:时代在变,电信也在变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感受到的是自己的通讯方式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花哨”,而这背后是技术的不断迭新。
当初把张思公“吸引”到郑州的程控电话交换机,也在2017年底全部退网。根据《第一财经》报道,2017年12月21日,随着最后一个TDM程控交换端退网,中国电信完成了从电路交换向全IP交换的大跨越,中国电信也因此成为全光网络、全IP组网的运营商。
技术员出身,张思公看固网向移动网的转变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后一公里的差别”,以前固网是装到用户家里,而移动网就是装到信号塔上。
而打通这“最后一公里”,也历经了数十年的时间。中国电信的发展就是中国通讯发展的缩影。从早期的送信、电报,到固定电话的出现、普及,再到移动网络的全面渗透和如今的5G时代来临,回望这37年在电信的工作,张思公最大的感触就是“变化”。
“用户量在变,技术本身在变,业务内容和方向在变,网络规模也在变”,就是这种“变”带来了“新”,而这种“新”,让世界从书本和想象中走出来,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