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华机械的车间里,当家人陈勇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中国人做出的机床并不比别人差。”一部崭新的“高速桥式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RY-GB8550BF5”佐证着他的话——前一阵,这个名称晦涩的新装备刚刚斩获了中国数控机床行业最高奖项“CCMT 2018春燕奖”。
永华是机械行业数量有限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也是山东兖州企业不断向高精尖要效益的最新例证。12月中旬,科技日报记者到该区调研时发现,这处老工业基地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般的嬗变:除了机械制造、造纸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正在经历由“扩量”到“提质”的转变之外,橡胶轮胎、农机装备、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四大传统产业和辖区内的270家规模企业无一不在更换新“引擎”,将创新内核深深地嵌入企业战略、战术中。
这一切,符合了济宁市兖州区委书记王宏伟的规划,他认为,“在传统产业上依靠自主创新、科技武装、引入高端,打造新型工业基地,是兖州人选择的永不回头的发展之路。”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兖州并不缺乏文化,约占国土面积37%的煤炭分布更确保了这座千年古城保持着长时间的竞争力。但资源是优势,依赖心太重也会成为“包袱”。幸运的是,时刻保持着危机感的兖州人早在两三年前便开始谋划新旧动能转换。
电子产业遭遇严冬,让迪一电子遇到挑战。去年春天,该公司的新型电子元件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使之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生产这种高端元器件的公司。此举为企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一期项目投产后,得到了三星、松下、小米、华为、华硕电源等知名企业的认可,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
记者发现,像迪一电子一样,兖州很多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成长为科技“小巨人”和行业“排头兵”,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当企业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便会加强这种意识;而“科技变现”的事实也会引导着其他企业加入创新队伍,从而使得科技创新成为大的环境导向,倒逼着那些不创新、少创新的企业调整思路。这便是兖州决策者在刻意营造的“环境红利”。
兖州区区长王骁认为,市场有冷暖,但创新驱动下的优质供给永远是“紧俏品”;当下市场环境大有可为,企业可放手去干。在此思路下,他们戮力于打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坚持把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在传统产业上植入科技元素,强化产业投资导向,严把项目准入关,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计划,腾笼换鸟,为转型升级腾挪空间。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老工业基地兖州的创新努力让其走到了山东百余个县市的前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