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2日电(钱贺进)1月2日,2019年首个工作日,江苏省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部署新一年创新名城建设工作。会上,南京市发布2019年一号文件,政策加码拿出一揽子举措,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城市创新首位度。
创新活动足迹遍布海内外
去年元月,自认为“创新效率不高、创新产出不多、创新实力不强、有‘高原’无‘高峰’”的南京市印发一号文件,提出“力争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过去一年,南京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建设创新名城。数据显示,这一年南京7项创新数据实现跃升。一是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82家,增长70%,总数达3126家。二是全年科创型企业新增2.4万家,增长17%。三是累计签约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208个、其中正式备案108个,孵化引进企业951家。四是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万人、增长60%;新增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国内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五是PCT专利申请增长170%;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3%,达10418件,首次跃居全省第1位。六是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增量达1540亿元,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七是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的高新园区从3个增至15个,南京高新区按原统计口径提升7个位次,首次进入全国前20强。
这一年,南京市开展创新活动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南京市与南大、东大等在宁高校院所密切开展融合会商;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一流大学和大院大所紧密互动;派出14个代表团到18个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对接,以期提升南京创新名城的关注度。
南京市开展创新活动的载体丰富多样,从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软博会、未来网络峰会、全球机器人交互技术大会、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到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合作大会、签约和发布活动,再到紫金山创新峰会暨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十周年论坛,着力提升南京创新名城的知名度。
据悉,南京市开展创新活动的服务力求全面、精准。南京市面向不同创新创业主体开展政策宣讲、走进北大清华开展创新名城推介,面向各类企业每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解决实际问题,面向广大大学生组织创业大赛、举办“我的南京”开学典礼,面向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推动建立发展联盟、开展路演和资本对接活动,推动南京创新名城美誉度的提升。
政策加码破解创新瓶颈
“过去一年创新名城建设成效明显,但不能因此忽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会上说,“要清醒认识到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政府作为不等于创新有为、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创新、人才流入不等于人才红利、政策优惠不等于环境一流。工作中,我们要围绕这‘五个不等式’,进一步把握规律、破解难题、打通堵点、健全机制,真正使创新名城建设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在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南京市政策加码,发布2019年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 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2019年一号文件在继续执行2018年一号文件等政策的基础上,聚焦创新的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制化,坚持战略引领,强化改革动力,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
一号文件提出要打造科创企业森林,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在科创版上市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立足高端化,打造产业地标,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集群。“立足国际化推动开放创新,立足融合化促进创新协同,立足集群化优化创新布局”也是一号文件政策加码的方向。
创新名城建设并非“独角戏”
创新名城建设,并非党委政府的“独角戏”。新年第一会,南京市委市政府邀请到2500多人参会。在宁高校、院所主要负责人,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代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负责人代表,科技服务机构、在宁知名海外企业研发机构负责人均被邀请参加。
会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获得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特别贡献奖;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亚洲建筑档案中心均现场揭牌。一批举荐制人才代表、最具创新力企业代表、新型研发机构、高新区获得表彰激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说,东南大学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自身专业优势,精心设计、主动谋划,在江宁区、玄武区和江北新区分别围绕信息产业、大设计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布局了 一系列校地融合重点项目。东南大学将以有持续性、有显示度的实际行动成为南京创新发展的创新源头和不竭动能,以更加卓越的人才资源、 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为玄武产业集群化发展、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表示,中科院南京分院将积极探索院市合作新思路,与南京科技合作的重点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转移到学科集群空间集聚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上,着力做好三件事:推动院省市共建麒麟科技城,打造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和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整合在宁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与相关高校协同创新,建设空间天文与光电技术、水土环境两大研究中心;高水平建设国科大南京学院,打造特色研究型大学。
南京江宁环保创新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爱民、迷你硅谷创新集团董事长刘瑞宸分别围绕创新的市场化、国际化等作交流发言,献策南京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