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乌蒙山腹地,逐渐开启了阴冷模式,雨雾天气成为日常。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却一刻不停,不顾风雨、走村入户,补齐脱贫的最后短板。
午饭过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开始起雾,不一会儿数米开外就很难看清对面是谁。第一书记易志强带着笔记本来到了上下街村民小组,连续走访好几户群众都没在家。
“这几年变化很明显。”易志强说,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这种天气村民就窝在家里烤火,现在道路硬化了、交通改善了,大家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他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走访贫困家庭留守学生。
镇雄县是全国剩余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也属于镇彝威革命老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到去年底,镇雄县还有贫困人口12.2万人。
为了打好剩余贫困人口“清零”攻坚战,云南省强化了对镇雄县的帮扶力量,安排业务精湛、工作能力强的第一书记,激活贫困村发展动能,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教育扶贫的任务重,但带动脱贫的效果好。”易志强说,这几年,通过“控辍保学”压实教育扶贫的责任,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
尤其是今年,芒部中学一名贫困家庭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在当地传为美谈。“要借着这股劲让大家更重视教育。”谈话间,易志强来到了17岁的彝族小伙儿王俊安家里。“俊安,最近考试怎么样?生活上还有没有困难?”
王俊安今年上高三,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自幼跟着奶奶生活,全家生活靠父亲在外务工的收入。因为脱贫攻坚,家人告别了茅草土坯房,搬进了二层楼的房子。
得知王俊安最近成绩波动比较大,易志强安慰他说:“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面对每次考试都要调整好心态,心态会影响高考发挥。”
易志强说,自2018年驻村以来,他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教育帮扶资源,让贫困山村的学校有了多功能电脑室,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
2015年以来,云南省累计选派近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19.47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他们守初心、担使命,为贫困地区注入新鲜力量,把党和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
得益于第一书记的帮扶,先进的生产理念被送到了边境贫困县,贫困乡村的发展动能被激活,位于中缅边境的普洱市澜沧县就是其中的缩影。
澜沧县是云南9个未摘帽县之一,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的区域。临近深夜,竹塘乡云山村的第一书记何朝辉还在忙着三七花酒厂投产相关工作。
“酒厂将延伸三七的产业链,为群众持续增收打下基础。”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何朝辉介绍,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澜沧县实施定点结对帮扶,帮助当地发展了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产业,建成20余个优质高产示范样板区,仅冬季马铃薯就为种植户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至8000元。
“把先进的生产要素带到贫困地区、先进的生产理念教授给群众,才可能让贫困地区产业更有持续性。”何朝辉说,中国工程院与当地部门深入合作,已培养了15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同步实现了“富口袋”和“富脑袋”。
“种出了好的农产品,还得需要卖得好,形成产业闭环,才能让群众真增收。”何朝辉说,为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路,从去年开始,院士团队联合电商平台,对村民进行电商培训;今年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到地里进行电商直播,1个小时卖出25吨马铃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贫困户不仅有了标准化的种植基地,还有了自己的网店。
在首届扶贫电商班结业时,学员张杰以近2000次观看、数百个粉丝关注的成绩,获得直播赛冠军。
“不敢想。”张杰说,通过培训,他已经掌握注册店铺、上传商品、提升店铺流量、直播带货等全流程的电商知识,自己也从电商消费者变为电商商家。
看着贫困地区发生的点滴改变,云南驻村的第一书记们感受到扶贫工作的意义,但有时候改变并不容易。
在“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让群众住上安全稳固住房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45岁的托坪村第一书记和锐在2017年来到村里时,认为这项工作应该不难。但第一次入户就让他吃到了“闭门羹”。“生活在山上的群众,不想搬、不愿搬。”回想起入户的场景,和锐至今印象深刻,被群众拒之门外、不被群众理解……
“没办法,硬着头皮还得上。”和锐说,他白天帮着群众干活、晚上入户,终于打开了群众的心结。随后,他和扶贫干部带着群众参观建成的安置点,了解新生活、新产业,最终群众同意搬迁。
搬迁到新家的群众,已有4对新人结婚。在此之前,村里已经好几年没有办过喜事了,和锐还是其中两对的证婚人。
“贫困群众搬新家、办喜事、迎新生。”和锐说,与群众打交道过程中,他更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也提升了自己的基层工作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擦亮了胸前的党徽,让群众更加相信党和政府。
记者杨静、吴寒、王安浩维、吕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