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草场有了咱的名 绿色财富荫子孙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草场有了咱的名 绿色财富荫子孙
2021-03-11 09:37:06 来源:新华网

草场有了咱的名 绿色财富荫子孙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探索家庭草(林)场生态治理模式走上绿富同兴之路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驱车行驶在广袤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草天相接的优美景色好似大自然展开的一幅壮美画卷。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增加、超载放牧和气候条件影响,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鄂尔多斯草原开始退化、沙化,最严重时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占比达80%。

记者日前在鄂尔多斯市采访发现,随着草原生态治理的逐年深入,鄂尔多斯草原重现了过去“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的和谐之美。特别是近年来,当地通过创新“家庭草场”与“家庭林场”的生态治理模式,基层农牧民治沙植绿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农牧民从过去的草牧场使用者变为制造者、保护者,生态建设与生产生活实现和谐统一,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草场有了咱的名,咱就得担起这个责”

草原上牧民习惯用网围栏来划分草场。过去,他们围住的是生活,是自家牛羊依赖的“粮仓”;如今,他们围住的是未来,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绿色家园。

2000亩草场一望无边,一排排新植柠条长势喜人,这是记者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敖伦其日嘎嘎查牧民赵金柱的草场中看到的景象。“自从评上了家庭草场,不管是种柠条还是养羊,我的干劲都更足了。”擦了擦那块立在自家草场围栏边写有“赵金柱家庭草场”字样的标识牌,赵金柱说:“现在这片草场写上了咱的名字,那就得担起管好这片草场的责任。”

赵金柱所说的家庭草场,是鄂尔多斯市创新提出的草原生态治理模式。“过去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是项目招标,但由于过程复杂、农牧民接受度差,治理成效不明显。”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说,现在将传统招标模式下放到基层农牧户,用家庭个人承包代替原有项目招标,将有资质、有治沙基础的草场以户主名字命名为家庭草场,让农牧民转型成为生态治理项目的直接承包人,给予配套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生态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了一线。

在一排排的柠条之间,一条条黑色软管“藏”在其中,成为赵金柱家庭草场里最大的特色。“这些软管是为滴灌柠条而铺设的管线。”赵金柱说,以往靠天补水有所,现在依托滴灌方式种植的柠条不仅能节约水源,而且柠条的成活率也超过90%,这是林草部门为他家草场“量身定制”的柠条种植模式。

“牧民一直都有在草原种柠条的习惯,但在种植的规划与方法上仍缺少科学性。”查看完赵金柱草场的滴灌软管,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月生对记者说,柠条是治沙固沙的优选植物,平茬的柠条更是牛羊的优质饲草料。“只有因地制宜精细化种植柠条,才能真正起到生态治理的效果。”

为写好“精细化治理”这篇“大文章”,鄂尔多斯市林草部门“三管齐下”,指导农牧民在重度退化草原密植柠条,在中度退化草原进行带状补播改良,在轻度退化沙化的草原以自然修复的模式“围栏封育”。

“考虑到鄂尔多斯市地下水资源有限,我们封闭了一些草原上的灌溉井,在条件差、降水量不足的草原推广滴灌方式种植柠条,提高柠条成活率的同时有效节约地下水资源,生态治理也更加精准高效。”韩玉飞说。

牧民布拉格家住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玛拉迪嘎查,去年家里1300亩草场被评为家庭草场,他前期投入10万元种植的柠条长势良好,验收合格后政府每亩将补贴280元。“过去种柠条都是凭感觉,现在不仅有政府的技术指导,还有了资金补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生态治理的实惠。”布拉格说。

“绿了草原,富了百姓。”韩玉飞表示,“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鄂尔多斯市创新的家庭草场模式在高效落实生态修复任务的同时,极大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治理积极性,使生态、生产、生活达到最佳平衡点。

“只要自己好好干,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新年伊始,看着自家门前从过去的明沙梁变成如今的“高明智家庭林场”,高明智又有了新构想:林场中要再增加一些国家公益林项目、发展一些林下经济……

年轻时当过民办教师的高明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巴彦希里嘎查的家门前种树治沙。“当年家门口尽是明沙梁,春天风大沙堵门,庄稼种好几轮都抓不住苗子,全都让沙埋住了。”高明智回忆说,“要是再不治沙,大伙的日子就真的过不下去了。”也是从那时起,他抱着坚定的治沙决心,承包了2000亩沙地。

从一株苗到千亩林,从黄沙漫漫到树木成荫,从全家老少齐上阵到政府送来技术与指导,高明智感慨万千:“2018年,政府主动把我家的2000亩林地评为家庭林场,还在林场的牌牌上写了我的名字,每年给我一定的补贴,这在过去哪能想到会有这样的好日子!”

在高明智家庭林场的2000亩林地中,有700亩林地满足相关标准被列入国家公益林,享受每年每亩15.2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其余1300亩林地享受每年每亩3元的森林管护补贴。

“过去种树都是自己花钱买苗子,用毛驴驮、用人背,从没想过国家每年还会给咱这么多补贴。”高明智的二儿子高亦飞说,不久前林草部门还免费送来1台拖拉机和1台割灌机,全家人心里暖暖的。“这是国家对我父亲种树治沙的认可。”

为鼓励农牧民更好参与家庭林场建设,鄂尔多斯市持续加强对家庭林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完善技术指导与资金补贴的同时,积极鼓励家庭林场户发展林下经济,为家庭林场免费配置拖拉机、割灌机等大型设备机具,不断提升家庭林场的机械化水平。

与高明智一样,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裴飞也曾在沙地里讨生活。从2000年开始,裴飞用了近10年时间,让家门前的4500亩沙地重披绿装,这片林地也在2019年被评为家庭林场。

“现在的收入比以前高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裴飞说,在4500亩的林地里,有2340亩列入国家公益林,再加上其余林地每年的森林管护补贴,家庭林场每年的补贴金额达4.2万元。

“这只是国家的补贴款,我还发展了一批林下经济项目,每年也有可观的收入。”裴飞算了一笔账,他种的沙柳和柠条每年都会按区域平茬,平过茬的枝条既能卖给内蒙古阿拉善和甘肃等地用于沙漠治理,还能作为优质饲料喂给家里饲养的300多只羊,一年下来收入20万元没问题。“只要自己好好干,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锦旺表示,鄂尔多斯市创新提出的家庭林场生态治理模式使治沙户有了政策和资金补贴层面的双重保障,在有效激发基层农牧民治沙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引导百姓参与并丰富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绿富同兴。

一棵苗一壶水,只想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目前,鄂尔多斯全市有家庭草场147户、家庭林场102户,覆盖治理面积超100万亩。在治沙典型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自发加入到生态治理之中,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初次见到牧民雷爱强,他正提着茶壶从草场往家走,强直性脊柱炎的折磨,让他的背近乎弯成90度,可他的身影依旧显得高大结实。说起他在草原种柠条,还得回溯到30年前。

雷爱强的家在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1991年他承包了1200亩草场准备发展畜牧业。看着草原逐渐开始的沙化迹象,雷爱强陷入了沉思:“对牧民来说,没有了草原就等于没有了家园,绝不能坐以待毙!”

从那时起,雷爱强开始了种植柠条的探索,星星点点的柠条种植遏制了草原的沙化进程,这也让更多的牧民意识到种植柠条对于草场保护的意义。

2000年,雷爱强第二次承包草场。“这片草场是整个嘎查中质量最差的,一半以上的面积都是沙。”看着略显凄凉的草场,雷爱强在心里下了种好柠条的决心。

日复一日的努力,让雷爱强在干旱少雨的环境里摸索出“茶壶浇水”的种植方法:“每种下一棵柠条,我就用茶壶浇上一壶水,等下过一场雨后,这些柠条就基本能成活了,这一壶水就是柠条的保命水。”

“我不想给子孙留下多少房产和存款,我只想给他们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就这样,提着茶壶的雷爱强,在2300亩的草场里种了20年柠条,2019年,他家的草场被评为“雷爱强家庭草场”,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的代名词。在他的影响下,哈夏图嘎查30余户牧民主动参与到草原生态修复,其中7户牧民草场被评为家庭草场。

生态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韩玉飞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生态建设,把建设家庭林草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形成划区轮牧提效益、生态发展促产业等发展方式,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富民强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在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苏力迪嘎查,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不仅为社内20余户村民争取生态造林项目,结余的配套资金还为合作社购买包括小尾寒羊、湖羊在内的800余只绵羊,赚取的资金可有效进行再分配,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准格尔旗兴隆街道薛家湾村村民周广在,因地制宜成立准格尔旗绿果种植养殖合作社,联合周围30余户农户组建“周广在家庭联合林场”,在280余亩的土地上以“乔化密植”模式种植苹果。薛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周山厚说,村民用土地入股,平日在果园做工,合作社与家庭林场相结合的模式让村民显著增收。

“目前,鄂尔多斯市各类型林草合作社数量过百,在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乌云其其格说。

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可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敖伦其日嘎嘎查牧民斯日古林科学地将自家3410亩家庭草场划分为6大块,用划区轮牧的方式打理草场:“我把体型大的羊放养在柠条长势好的草场里,再把小羊放到长得低矮一些的柠条地里,这样穿插放牧既能对柠条合理平茬,也能在保护草场的同时让羊群吃到高营养草料,柠条平茬和喂羊‘一箭双雕’。”

通过划区轮牧,斯日古林的草场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饲养的羊群也是膘肥体壮,每年的家庭收入达到30万元。2019年,他还受邀在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治沙经验。

“不仅是我,还有好多和我一样的牧民,在用自己的方法保护着这片广袤的鄂尔多斯草原。”斯日古林说,“草原在一天天变好,我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幸福。”(记者殷耀、张云龙、朱文哲)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