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的傅廷栋院士:一个对下田上瘾的人

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的傅廷栋院士:一个对下田上瘾的人
2021-03-24 15:13:42 来源:人民网

人物小传

傅廷栋,1938年出生于广东省郁南县,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之一,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致力于油菜多功能利用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利用北方秋闲地、南方冬闲田复种饲料(绿肥)油菜,对发展畜牧业、培肥土地、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该技术正在大面积示范、推广。

湖北武汉,南湖之畔,狮子山下,华中农业大学校园里,有一片占地千余亩的油菜花田。每当春天来临,金黄色的花海中蜂飞蝶舞,令人沉醉。花海中,前来赏花拍照的游人经常会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头戴草帽,手拿笔记本,认真观察、记录每一株油菜生长情况的老人——他就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院士。

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带领团队育成了70多个油菜品种,已是耄耋之年,他仍时常在田间劳作。“去年油菜花开的季节,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很多工作人员都回不来,我就和本地的老师、工人一起下地,一起试验、育种。”坐在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试验田,今年83岁的傅廷栋打开了话匣子……

“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我收获很大”

1938年,傅廷栋出生在广东省郁南县。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当地的一所农业中专院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县的一个农技站工作。

“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我收获很大。我发现,农民迫切需要各种新的农业技术,这样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傅廷栋当时想,农技知识浩如烟海,只读到中专远远不够。1956年,傅廷栋考取了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之后他师从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要的本地油菜品种是白菜型油菜,从海外引进的甘蓝型油菜虽然产油量高一倍,但生长周期长。”傅廷栋说,如果两种类型油菜杂交,有可能获得高产且早熟的品种。

但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进行杂交,必须首先找到一种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油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到春天,在油菜试验田里,总能看到傅廷栋的身影。他为每一株油菜花套上隔离袋和标志牌。在1972年3月20日早晨,傅廷栋走进种着国外引进的一个品种油菜区域时,突然眼前一亮:一株油菜的花朵雌蕊发育正常,围绕雌蕊的6个雄蕊却都呈萎缩状态。伸手一摸,雄蕊没有花粉!

“这不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油菜品种吗?”傅廷栋继续仔细搜寻,当天一共发现了19株这样的油菜。这一发现推动了杂交油菜领域的相关研究。傅廷栋说,截至目前,这一品种育成的杂交油菜超过200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亩。

“这样的奔波,为的是一年要做两年的事”

除了着力提高油菜的产量,傅廷栋团队还在解决油菜“双低”育种问题上下功夫。“80年代以前,我国油菜品种多为高芥酸、高硫苷的‘双高’品种,所产菜籽油的品质较差,长期食用这种油对人体健康不利。”傅廷栋介绍,他们团队提出了“双低+杂交优势”的育种目标。

从1975年开始,傅廷栋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在西北、西南地区进行夏繁加代工作。每年5月武汉油菜收获后,就到青海、云南等地播种,9至10月初收获后再回武汉播种。“这样的奔波,为的是一年要做两年的事,为此,我坚持了40多年。”傅廷栋说。

在青海,夜晚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有时候傅廷栋因为照看油菜而忘记时间,来不及返回住处,只好跟工人们一起,在盖着塑料布的小棚子里将就睡一晚。

1992年,傅廷栋选育的我国第一个低芥酸杂交油菜品种“华杂2号”问世。此后,他的课题组育成优质“华杂”系列双低杂交品种10余个,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

“让油菜发挥更大价值,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

90年代末,傅廷栋团队长期在甘肃和政县开展油菜北繁试验研究。其间,傅廷栋发现了油菜科研的新方向。

“我们在当地调研时发现,每年7月麦收后,到冬天还有两个多月的农闲时间,地里不种东西,就这么荒着,十分可惜。”傅廷栋说,西北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很多庄稼都无法生长,但油菜比较耐盐碱。如果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油菜轮作,不仅可以开发盐碱地,帮助恢复地力,还能储备秋冬季畜牧业需要的青饲料。

按照傅廷栋的构想,华农科研团队联合甘肃农业部门开展“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麦收后播种,生长60至80天,育成饲料油菜专用杂交种“饲油2号”,亩产青饲料3—4吨。2017年、2018年,傅廷栋团队研究的复种饲料油菜技术,被国家农业部门公布为主推技术,在西北、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傅廷栋十分注重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年过八旬的他现在还会为研究生讲《作物育种专题》等课程,为本科一年级学生讲授《农业导论》。

“他是一个对下田上瘾的人,对许多数据都如数家珍。他总是能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学生这样评价傅廷栋。这几年,他仍在各地推广以“油用”为主,兼具“饲用”“观光”和“菜用”等多功能利用模式的油菜,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现在听到老师的教诲,就能回想起几十年前看到他坐着摩托车进到村里时的样子。”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村民刘泉源是傅廷栋以前教过的学生,现在是当地油菜种植的“土专家”和农业科技“二传手”。“待人和蔼、治学严谨是傅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刘泉源说。

“油菜不仅可以食用,还能酿蜜、榨油、做饲料和工业原料。”傅廷栋说,“搞农业的就要多下田,让油菜发挥更大价值,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

■记者手记

农民认可最有分量

从田间地头到学术会议现场,从实验科研到教书育人……翻开傅廷栋办公桌上的相册,一张张老照片述说着这位老专家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其中最多的,还是他与油菜地的合影。

一顶草帽、一身工装、一个挎包,就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往油菜地里一站,与普通农民看起来没什么两样。

从最初探索油菜产油高的秘诀,到研究菜籽油如何吃得健康,再到如今研究油菜饲用、观光等多功能利用,傅廷栋的科研之路,恰是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再到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科研就得围着农民转,多到实践中去,才会有新的发现。”傅廷栋说。在他眼里,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为农民带来实在的收益,这才是做科研的真正意义,才是最有分量的成绩。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