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科研:1.3亿年前这些鱼吃了啥?科学家CT了它们的便便

科研:1.3亿年前这些鱼吃了啥?科学家CT了它们的便便
2021-04-20 16:34:21 来源:新华网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研人员通过对早白垩世查干察布组的7件粪便化石标本的详细研究,推测这些粪便化石可能来源于鲟形目的成员和肉鳍鱼类。这项研究由该所3名博士生主导完成。

7件粪便化石出土于蒙古国西部Tatal盆地,其中6件是螺旋状粪化石、1件是涡旋状粪化石。曾有研究表明,蒙古国Tatal盆地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有着一片广阔的水域。本次研究证明了其中生活着丰富、大量的鱼类生物,这些鱼有草食性、杂食性和肉食性的。“一次偶然机会,让这些鱼类粪便深埋水底,留存到今天,成为我们揭秘远古生物生活习性的钥匙。”研究人员说。

粪便化石是一类遗迹化石,包含了反映其造迹者相关情况的丰富信息,对研究古生物和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涉及的7件标本,是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于1998年参与蒙古高原国际恐龙项目科考期间采集的。

研究发现,这些粪便化石的造迹者具有肉食性类群特征。高精度的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CT)显示,这7件粪便化石标本中均存在骨骼残片和鳞片,其中还存有完整的围眶骨。研究人员推断,产生这些粪便化石的生物的消化系统环境可能并非强酸性,并不足以溶解食物中的骨骼等。

科研:1.3亿年前这些鱼吃了啥?科学家CT了它们的便便

化石表面暴露的骨骼残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较小尺寸的粪便化石标本中发现了疑似植物花粉,被摄食动物完整的眶下骨、成团的骨骼碎片和菱形的硬鳞片,表明其造迹者有可能是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杂食性类群,或者是捕食了植食性动物所造成的残留。

该研究发现了4个新的粪便化石遗迹类别,研究人员推测,其中3个类别的造迹者可能与鲟形目的成员有关,另一类别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类特定鱼类产生,但有可能来源于肉鳍鱼类。其中未被消化完全的对象可能为叉鳞鱼目的成员。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发表。(记者张泉)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