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熟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后悔参与 网友:脑子暂时不在服务区

熟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后悔参与 网友:脑子暂时不在服务区
2021-04-27 13:40:19 来源:中华网河南综合

【#熟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后悔参与#:太荒唐了 已写说明配合警方调查】近日一篇网传论文称成功指导学生“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使熟鸡蛋返生,这一实验涉及的孵化基地为“园之原”家庭农场,农场主人郭太安即论文第二作者,是当地一名小学教师。4月26日,郭太安表示,整个实验中自己只参与了鸡蛋的孵化,不知道自己被列为第二作者。郭太安已向教育局提交情况说明,讲述自己在事件中参与的部分,并接到警方通知要求配合调查。

熟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后悔参与 网友:脑子暂时不在线服务区

新浪微博截图

网友:看视频这个第二作者还上台讲了个啥?知道荒唐为啥还瞎掺合啊

熟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后悔参与 网友:脑子暂时不在线服务区

熟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后悔参与 网友:脑子暂时不在线服务区

网友评论截图

网友:熟鸡蛋返生如此反智的东西竟然还有信众,这是侮辱了谁的智商? ​​​

熟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后悔参与 网友:脑子暂时不在线服务区

网友评论截图

对此,你怎么看?

延伸阅读|“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18日,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 证实这份《致谢》的作者是黄国平博士,其于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博士论文标题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导师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

另据澎湃新闻消息,黄国平博士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一职。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

论文致谢部分讲述22载求学路“许多不容易”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根据该致谢文章,黄国平“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但他的信念很简单,

黄国平在致谢中提到,他12岁时母亲离家,17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同住的婆婆也病故。进城上高中后,计算机启蒙老师和对其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匆匆离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除了亲人师长的离去,贫困是另一重现实的考验。黄国平在文中称,高中以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他求学期间家徒四壁,下雨时要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屁股后面沾着泥湿漉着上课,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则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命运一丝的怜惜是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在致谢结尾,黄国平对未来不乏期望,“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昨晚,“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

网友: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盼

看过这篇文章,作者迎难而上的勇气感动了许多网友,很多网友“读完已是泪流满面”。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

许多网友被作者拼搏的精神所激励,“人生不易,唯有努力”。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

对于作者许下的愿望,“愿归来仍是少年”,网友也送上美好祝愿。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

红星评论: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在《致谢》里照见每一个自己

近日,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看得人热泪盈眶,在这篇无一字言谢的文章里,人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在文章的开篇,他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一段话奠定全文基调,也揭开了这个年轻人“隐秘”的过往。

全文以平静淡然的笔调,描述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和遭遇。年幼时亲人一一离去,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一路的努力,他终于博士毕业。那些无法言说的苦难,那些因贫穷而被触及的自尊,被他寥寥数笔勾勒。在这平实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少年背着书包,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他的路越走越宽阔。

人们唏嘘,生活给他一个又一个重担,都他被用小小的肩膀扛了起来;人们感叹,命运给他一次又一次暴击,都被他勇敢的内心克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大多网友对他的评价,但这都不足以来概括他的全部人生。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的种子,历经各种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不断城市化的几十年里,他的成长之路,又何尝不和万万千千从小山村走向繁华大都市的我们一样,一样有着无法言说的经历,一样有着看不见的内心挣扎。这就是我们这几代人共同共通的情感。因而,我们能与他共情,能明白他那句“可能早已放弃”,更能想象他在无数的暗夜仰望星空。那穿越云层投来的每一束光,打在我们身上,最终点亮希望。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如此简单的信念,是他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当下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恰当认同。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回顾那随风而逝的过往。他就像一面镜子,在这个急躁而纷繁复杂的世界,让我们驻足停留,审视自己。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经历过的苦难,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曾经付出的努力,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渺小,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很伟大。

他说:“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无一句豪言壮语,无华丽辞藻,但相信,这将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间,被反复咀嚼、回味,发酵成一壶人文醇酒,香飘四溢。

综合新浪微博、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深圳特区报、@中科院之声、网友评论等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