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吃斋、焚香、表情清冷;名包、豪车、浓妆、“种草”带货。近来,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一群佛媛杂糅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设,站到了流量的上游。
一名“佛媛”在社交账号上的生活是这样:在豪宅里起床喝个早茶,抱着大牌包包打坐修行,抄经焚香叩拜,打玻尿酸塑造佛相,穿开衩袈裟吊带佛衣,逢年过节开着跑车上山进香,时不时分享哪个寺庙最出片儿,每条视频都得写一些“佛言佛语”烘托清静无为的气氛。
“佛媛”这个词本身充满悖论,根据字面的意思,它就是“礼佛的名媛”。出家人讲究内心清净,远离红尘,而“媛”则让人想起“名媛”,有影响力的女性,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着实有一种反讽的味道。
据说一个合格的“佛媛”,画风大概是这样的:穿素袍,带扇子,佩玉器(直播时可以挂链接),表情清冷。和一般的“网红脸”不同,佛媛能有福气的面相更好,她们前往寺庙,和红墙合影,光顾茶室和素食馆。
这样的描述,有太多商品的影子。一个“佛媛”,好像就是一个移动的带货机器。她们前往寺庙,也不是礼佛,而是展示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了“生意经”,比如茶、首饰、服装等,都是可以带货的商品。
公众对语言中的“名媛”一词有着某种执念,最近一百年来,最能配得上“名媛”这个称号的,可能是林徽因,有名,有颜,家世显贵,本人也有才。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历史的重负”,所谓“名媛”,其实就是指有名而美好的女性而已。
在传统社会,女性受到诸多压制,很难有抛头露面的机会,想成名不容易,女性名人大多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男性“想象的产物”。但是进入现代,随着大众媒体的进步和男女平等的推进,女性成为名人不再困难,一般也不再受到“另类目光”的审视。
这几年围绕“名媛”出现了一系列“网络热点”。比如“县城名媛”,有些站在大都市消费主义的角度来嘲笑小城市人们土气的意味;“拼媛媛”,靠拼团去体验五星级酒店下午茶、房间或者租一辆豪车合影。这些词不乏准确,也有幽默感和反讽的味道。
有一点是应该警惕的,不管是“拼媛媛”还是“佛媛”,都有一种“炫耀性消费”的味道,她们在视频中展示的,大多不是她们的日常生活,而是一种伪饰的“表演”,这里面当然有虚荣心在作祟。“佛媛”的炫耀,让人更难以忍受,这是因为她们是以“反商业”(远离红尘)的形式来搞商业,这样的“炫耀”和周围环境形成了某种张力。
人们嘲笑她们,多半还是觉得她们“不配”。看似“佛媛”,袍子下可能却有一颗很入世、很俗的心,甚至有些人身穿开衩旗袍和拖鞋等不得体的衣着去礼佛,和寺庙这样的环境实在不匹配。
虽然此类视频如山呼海啸般涌入社交媒体,但这样的“佛媛”,看过一个,相当于看过了全部。看多了就会发现,那条案、那香炉、那豪宅名车,都是老演员了,文案也是流水线上下来的,再定睛一看,这帮“佛媛”不就是上一波拼装名媛吗?前两天还9.9元拼五星酒店下午茶呢,怎么今天吃斋念佛起来了?
佛门清净,忽然混进去一群看似与世无争、实则物欲横流的名媛,实在是罪过。看着底下的各种购物链接:卖化妆品的、卖衣服的、卖保健品的、餐厅推荐的,笔者不由地想到《西游记》里各色妖孽,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
这些句句文案不离佛语,条条视频不离世俗的佛媛们,还不算最过分的。更有“佛欲”风大行其道,穿素衣露大腿甚至打擦边球的,也大有人在。“留三分贪财好色,以防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条文案被出入夜店、深夜买醉的“佛媛”们反复引用,好想问问她们:“这是三分吗?贪嗔痴三毒戒了哪个,敢时时处处以佛门弟子示人?”
“佛媛”们在镜头里,意欲将自己打造成超凡脱俗的下凡仙子,但不能忘了人间富贵花的人设,有佛堂也要有名牌,没佛心有流量就行了。虚荣心得到满足、流量变现更方便,搞不准还能找到富二代,管它是不是亵渎神灵的呢?反正信佛是假的,名牌也是假的啊,只有骗流量、挣快钱的想法是没有变的。
除了“佛媛”,还有“雪媛”,就是以冰雪运动爱好者为人设的“名媛”。这媛那媛的,不过是背景板不一样,从佛堂到雪场,这个群体,想做的事都只有一件,就是炫耀。而炫耀则是一门生意,那些看似无意轻松的奢靡感,吸引一部分心态不成熟、价值观不正确的观众,要么为其买单,要么成为其中一“媛”。如此反复,这门生意越做越大,风气越来越歪,在真真假假混淆的社交媒体上,形成一股恶俗的力量——想看也得看,不想看也避不开。
假名媛屡屡得手,无碍乎有人相信财富、美貌、学识可以是不经奋斗而获得的,或者想着至少可以做这个梦——有人成功了啊,数量似乎还不少。与其说没有一眼识破的能力,不如说是心存幻想。
总之,“佛媛”的闹剧该结束了,更希望“名媛”这个词以后能回归其美好的本意。
(来源:工人日报、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