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今天(12月21日)介绍,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各地涌现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在学科类机构压减方面,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广东、青海、新疆、兵团等地大力推动机构压减,压减率都达到90%以上。
在“营转非”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西藏、兵团等地积极优化流程,“营转非”完成率都达到95%以上。
在加强执法查处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地迅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培训机构无证办学、夸大营销、虚假宣传、不公平格式合同、制造焦虑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违规行为。
在加强经费监管方面,北京、吉林、上海、浙江、山东、湖南等地建立资金监管有效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
在非学科类培训管理方面,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福建、河南、广东等地加强学科类非学科类科学鉴别,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统筹管理。
在清理整治广告方面,北京、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甘肃等地对教育培训类广告实施定向监测、重拳查处,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
在严格防范风险方面,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陕西、宁夏等地加强劳动用工风险监测管控,积极为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政策宣讲和心理疏导服务,确保改革积极稳妥。
在加强督导检查方面,北京、浙江、河南、青海、新疆、兵团等地加强“双减”工作专项督导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公布投诉举报热线,广泛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