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车商的充电桩送不出去?专家:“一车一桩”不如多多共享

车商的充电桩送不出去?专家:“一车一桩”不如多多共享
2022-01-06 16:21:40 来源:广州日报

私人充电桩遇尴尬:车商愿白送,用户要不起 专家建言:

“一车一桩”不如多多共享

何女士买了一台纯电动车将近一年,至今车商赠送的充电桩还闲置在家里无法安装。“手续就卡在小区物业手上,好在外面充电也能解决日常通勤用电。”对于很多纯电动汽车车主来说,拥有一个私人充电桩可谓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不少“电车”车主充电都是通过公共充电桩进行。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全国超四成新能源车车主没有个人充电桩,不少车商品牌方有超过一半的充电桩“送不出去”。随着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的迅猛增长,如何才能让新能源车车主拥有良好的用车体验,成为新一年的热门话题。

车商的充电桩送不出去

“买车免费送充电桩。”新能源车品牌随车送桩是常用促销手段。然而,这种随车送桩的福利,不少车主却未必享受得到:“住宅楼不满足安装条件”“物业以安全为由不许安装。”对于个人充电桩安装率低的问题,威马汽车CEO沈晖近日公开表示:“每次听车主向我抱怨充电桩安装难,心情都很沉重。今年共交付了4万多台车,但随车附赠的充电桩却有近2万根送不出去。”沈晖的话源于一位车主的经历。有车主表示:“去年10月份提的车,至今充电桩也没法在小区安装,找了各方,物业就是不批,以车位无法安装和用电配额等理由拒绝。”

记者近日从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品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用户因各类问题放弃领取或购买个人充电桩。广汽埃安一本地经销商告诉记者,六成以上车主都以用公共充电桩为主。“距离我家附近3公里左右就有一个换电站,比充电方便。”蔚来车主刘先生告诉记者,考虑到实际情况,他干脆没要充电桩。

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技术负责人刘鹏表示,当前全国超四成新能源车车主没有个人充电桩。“通过数据监控发现,一般新能源车车主以白天充电为主,晚上在家充电的补能需求较低。”他认为,这也反映“私桩”市场仍有发展空间。

个人充电桩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能省下单独充电的时间,而且家庭充电费用也能享受峰谷优惠。此外,很多新型“电车”都支持预约充电时间或电池预热,对于北方用户冬季使用非常有利。

物管多因安全顾虑拒装

成功在私家车位上安装了充电桩的严先生表示,安装个人充电桩其实很简单。“从物业盖章、app申请、勘测、安装,一个星期搞定。”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供电部门、电网、消防等部门在安装个人充电桩上均持积极态度。但更多的车主卡在了小区条件和物管上。一年多仍未安装个人充电桩的何女士告诉记者:“物业基于安全不批的同时,其实还要经过业委会的表决,很多邻居也不同意。”

海珠区富力一楼盘的物管人员告诉记者,“楼盘建成时就有电容量规划,个人充电桩导致电压不够,引起居民用电安全怎么办?”安装管理规范不明晰,直接影响新能源车的个人充电桩建设。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居民区个人充电桩存在无序建设、电容不足、物业难管、隐患突出和规范不明等问题。此外,部分随车配送的充电桩出于成本考虑,多采用仅能满足充电基本需求的设备,存在不符合国标或不按规范安装的诸种安全隐患。

破局:多维度开展充电桩布局

中汽协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8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在去年11月更是达到20.8%。面对日渐庞大的保有量,在现阶段个人充电桩安装困难的情况下,车企、充电设施服务运营商等产业链各方成为关键一环。

第1招

与小区合作助“私桩”落地

为让车主有更好的充电体验,记者调查发现,车企为用户制定更好的补能配套,如从各方面来考虑帮助用户“私桩”的落地。目前已有车企开始尝试与房地产商合作,让私用充电桩更快捷地进入小区之中。同时,部分房产商如雅居乐等在其新建住宅100%配建停车位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规划新建小区的公共充电区域。此外,多家电动车企业也在品牌APP中引入公共充电桩的数据,来保证用户的充电便利。以上多角度的充电桩布局体现了新能源车企的创新思维。

对于个人充电桩落地难的现状,并为促进相关企业规范解决建桩运维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去年11月发布了《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自律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第2招

公共充电桩“补能”有窍门

尽管无法拥有“私桩”,但很多车主对电车使用很乐观。记者采访发现,广州在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投入让新能源车车主享受到便利,并在日常“补能”上找到了窍门。

“平时通勤距离10~20公里的话,半个月充一次就够了。”新能源车车主晓磊告诉记者,他所购买的品牌每年都有车主免费充电额度,基本能够满足日常需要。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安装个人充电桩的费用前后需花费三四千元,还要跑手续,跟物业沟通,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哪怕不装私桩,每周也就去1~2次公共桩,一边充电一边在车里吹着空调刷剧看视频,2个小时搞定。”此外,车企也在鼓励用户“共享资源”,广汽埃安在APP内就开通了共享通道,鼓励车主在闲置时将个人充电桩共享给其他用户。

业内人士建议,准车主买新能源车之前可以用相关APP搜一下附近有没有充电桩。资深汽车电子工程师、知名汽车评论员朱玉龙表示,“家里装不了充电桩,但在符合自身的生活惯和行程轨迹上有合适的充电站,都可以大胆入手电动车。”他表示,“相信随着国家的电动车战略推进,共享充电桩、充电站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

建议:未必需要“一车一桩”

按照规划,新能源汽车的车桩比达到1∶1是最理想的。事实上,“一车一桩”的美好愿景并不容易实现。面对持续扩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增加充电桩数量成为了一个无底洞,无限量的扩建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尤其是在非高峰出行时间。此外,对于很多小区来说,“一车一桩”需要额外扩大小区的电容量,约等于增加一倍户数的居民入住,不仅原有电网无法承受,变压器的扩容成本也不是小数目。

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认为,相比车桩比何时达到1:1,如何解决“随车配电”问题是当前整个社会思考的重点,如果“随车配电”问题能得到解决,配合当下的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基本足够解决当下充电问题。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更指出,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整体结构应当以私人充电桩为主、公用充电桩为辅,但新能源车车桩比在达到5:1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足够了。“在出游高峰或者北方冬季时候,公共充电桩排队等待充电的情况,这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车桩比达到1∶1或普及充换电就能解决的。”

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增加充电桩数量只是目前解决新能源车充电难的缓兵之计,想从根源上解决充电难问题,还要从充电技术的根源上解决问题,同时对“私桩共享”等进行推广鼓励。

私桩安装,车企也要有担当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力

堵车不可怕,没电才尴尬。电动车会有“电动爹”的评价,某种程度上,是“充电桩不够用”惹的祸。

安装私人充电桩,一般要提交申请书、安全承诺书、房屋房产证&车位房产证、电动汽车合格证、安装公司合格执照、电网勘察情况表等资料。其中,安全承诺书需要业主、车辆经销商、充电桩经销商共同签署。注意,对于其中的“业主”签字,不同物业,有不同要求——可能是业主本人,以及加上邻近两个车位的业主;一旦遇到较真的“物业”,则需要整栋楼的业主共同签字。物业的理由:万一遇到车辆自燃导致牵连损失,谁来负责?

在一线城市,要给爱车装个“私桩”并不容易。如何解决?需要个人、企业、物业、电网等多方面努力。近日,新能源汽车专属险出炉,充电也可以买保险,正是一个好举措。随着该险种的普及,物业就没有理由对装私桩设置障碍。万一充电发生自燃,保险公司会赔付。

企业也不能置身事外。“以用户为中心”的口号喊得那么响亮,在安装私桩这件事上,就不能在“随车送桩”基础上再进一步,比如,“搞定物业”?在“搞定物业”这件事上,“电梯广告”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年,“电梯广告”企业和房屋中介一样,进入每一条街道,去到每一栋房子,进行“扫街”,一家家谈。对于想装私桩的用户而言,比起“送桩”,他们更在意的,是谁来帮他们一起沟通,而不是让他们单独面对。单独面对倒不是说有压力,而是事情特别琐碎,解决问题要用时间和精力“堆”。

千万不要小看充电桩,它与销量直接挂钩。2021年广州车展上,不止一位车展高管对2022年车市持乐观态度,对新能源汽车尤甚。在他们看来,2022年,新能源汽车50%同比增长只是“起步”,80%才是“正常”。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可能在第一次购车时,会为潮流、智能买单,但一旦使用体验不好,他们会弃品类而去,选择没有续航焦虑的汽油车、增程式电动车。

所以,2021年新能源车的销量是大涨了,但不要开心得太早。用户在安装私桩上的痛点,要想办法解决。

相关新闻

发改委、工信部发文:

加快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周伟力)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出台16条举措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通知》提出,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实施家电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家电等领域推出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

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行动。面向北京冬奥会转播等重大场景促进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推动传统线下业态供应链和运营管理数字化改造,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加大线上线下融合力度,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和线上新型消费,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高水平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

《通知》提出,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强化对重点行业的运行监测,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加强问题分析研判,积极应对突发情况,及时处置潜在风险。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

聚焦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领域“1+N”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深入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莉

(责任编辑:new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