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2022-03-04 09:02:05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蓉漂如京漂、沪漂一样,正进入中国大众语汇,成为新流行词。

成都锦江区“蓉漂青年人才驿站”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较10年前增加了581.9万人,平均每天有近1600人新进这里工作生活。

批量制造火锅底料的成都,也正批量诞生独角兽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并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追梦人和创业者,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蓉漂如京漂、沪漂一样,正进入中国大众语汇,成为新流行词。

蓉漂越千年

成都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秦国“移秦民万家入蜀”算起,从古至今共发生了七到九次大移民。清代“湖广填四川”之后,成都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不同省市的蓉漂来到这里落地生根,“开放包容”的基因已深深镌刻进成都的DNA。

公元759年冬,史上最著名蓉漂杜甫来到了成都。当时是安史之乱的第四个年头,中原地区几乎无一寸安宁之地。杜甫到成都后却发现,这里街市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彷佛盛唐都会。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在成都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安逸时光,写下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其中更有直接抒发对成都繁华的赞美和惊喜之情的《成都府》。

1200多年后,一名“落叶归根”的蓉漂又来到成都,将《成都府》谱曲吟唱。

陈彼得,这位曾经的台湾乐坛流行音乐教父,创作了《迟到》《一剪梅》《阿里巴巴》等上千首脍炙人口的金曲,祖籍也在成都。2019年,76岁的陈彼得正式回到成都双流定居。

不久前,又一名台湾歌手千百惠也来到成都定居,她在新歌《留在成都》中唱道:“要像杜甫那样写诗,把这唱给全世界。”

千百惠说,成都有憨态可掬、能治愈人们心灵的大熊猫,有非常丰厚的工业文化历史,还有很多怀揣音乐、舞蹈、表演梦想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不懈努力。

无论古今,成都始终是一座让蓉漂感受到幸福的城市。

再无漂泊

今天的蓉漂,绝不像当年的杜甫,孤苦无依。蓉漂,是成都眼中宝贵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成都上接城市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推动从拼政策、给优惠的“1.0版本”到搭平台、给机会的“2.0版本”再到优平台、营生态的“3.0版本”转变,想方设法让蓉漂留下来。

正是因为有精准的揽才育才政策、宜居宜商的环境、激发人才活力的创新平台,成都才如强大的磁石,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才来到这里,凝聚起城市的烟火气,扩张着城市的生命力。

毕业后来成都找工作的陕西人张启,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听说成都有“蓉漂青年人才驿站”,可为求职者提供免费住宿。他回忆,在网上申请后,很快就顺利住进了成华区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如今,他有了稳定工作,以优惠的价格买下7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安下了家。

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人才安居工程”“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等政策举措,吸引新落户青年大学生超过58万人,成都市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由此较2016年降低2.8个百分点。

资深蓉漂杜甫的最大痛苦之一,就是住房困难,为此他曾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名句,道出了漂泊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渴望。

成都市住建局住房保障处副处长黄万康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近几年,成都启动人才安居工程,累计建设人才公寓9.9万套,已有37个项目面向各类人才启动租售,构建起“租售补”并举的服务体系,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居全国首位,让广大蓉漂真正实现“住有宜居、心有所归”。

成都人才工作团队将蓉漂作为一个品牌来运营,为愿意扎根成都的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他们的目标,就是“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招引人才,成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引才的“蓉漂计划”,累计引进959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8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孕育出35家上市企业。招才的“蓉漂人才荟”,赴海内外重点城市举办870场次招才引智活动,签约近20万人。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链接“首尔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得到大学”等19家优质培训机构资源,累计培训42万人次。礼才的“蓉城人才绿卡”,累计服务超过31.5万人次。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超6万青年大学生入住。

而且,无论是科学家、大学生,还是“新职业”快递员、外卖小哥,在成都眼里,都是宝贵的蓉漂、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

坐落在锦江区牛市口街道的“小牛哥·刹一脚”智慧驿站,是蓉漂外卖小哥王柯皓常去的地方。这里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就业的新职业人才提供了24小时不打烊的“路上之家”,累了可以歇歇脚,手机没电了可以充充电。

目前,成都新职业人群增量居全国第二位,这类“职工驿站”在成都也已建成了783个。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造潜能。

近年来,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成都涌现、生长。目前已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超889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310家创新创业平台、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和7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是蓉漂最好的发展空间。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创新大咖”,还要有“能工巧匠”。

2021年10月,全国首个针对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礼遇政策——《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正式出台,彰显了城市对产业工匠的至诚敬意。截至目前,成都评选“成都工匠”1812名,技能人才总量达25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7万人。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各类人才在成都的发展和崛起中,与成都互相成就,彼此印证。(特约撰稿曹宇阳 编辑戴闻名)

标签:

(责任编辑:new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