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信朋友圈上线十周年,还记得你发的第一条是什么吗?
2022年4月19日,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线十周年。
十年光阴似箭,朋友圈记载的喜怒哀乐,仍历历在目。
从2012到2022,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朋友圈也不再只是一项“社交功能”。分享琐碎日常,记录生活点滴,发表文字图片与音乐,它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和未来,现实与梦想,成长及老去。
那么,你还记得自己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吗?
【记得当时青春正好 你爱谈天我爱笑】
来自云南某房地产公司的文员溪溪,今年34岁。十年前的她刚刚步入社会,是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纪。那时电影《2012》火遍全国,玛雅人的预言让大家开始了“末日”前的中二狂欢。
“感谢小泥巴同学的邀约,是芥末日的last supper。”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当时大家都在转发玛雅人的预言,说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溪溪回忆当时的情景:“小泥巴是我当时的一个同事,刚好那天她约我去她家吃饭,我就发了一个这样的朋友圈。”
说起十年来的变化,溪溪调侃自己“虽然没有升职加薪,但是沉稳了许多”,而“小泥巴”被调往其他部门,尽管联系变少了,但两人也还是关系不错的朋友。溪溪笑着说,“我会把这条朋友圈分享给她看看的。”
十年前陪你吃饭的人,十年后还在你身边,可以一起说笑谈天,何其珍贵。
聚餐图片。受访者提供
除了美食,音乐也同样不可辜负。在成为导演前,薛先生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发烧友,他的第一条朋友圈始于2012年草莓音乐节的现场。
“全场合唱《狮子座》”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这条朋友圈是和同事一起去草莓音乐节发的,当时互相拍了很多照片。”彼时的薛先生还没成为薛导,只是传媒行业的一个快乐打工人,“当时处于美好的青春,是吃了星星的超级玛丽,一蹦两米高,一切皆有可能。现在像蘑菇,在地上蛄蛹,瞻前顾后。”
薛先生剧组拍摄图。受访者提供
虽然自嘲“心态老了”,但薛先生却从未掩饰过自己对“青春”的偏爱。2019年,他执导的某部青春题材剧入围了豆瓣华语剧集评分年度前十名。或许33岁的薛先生能在自己的作品里,窥见那么一点从前青春的影子,就如同他所说的,“下一个十年希望自己再变年轻一点。”
【有人长大 有人成熟 有人坚守梦想不动摇】
2012年,当时入行十余载的摄像师旭哥,拍下了北京夕阳下的车流。
“回家。”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那是整个电视行业最好的时代。”当天结束完直播录棚的旭哥驱车回家——彼时他就职的某档电视栏目业界闻名,收视率相当高,而到了2022年,这个节目遭遇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受网络的冲击,大家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变成了手机,都不追着电视看了。”
由物及人,旭哥有些唏嘘,“这十年来,觉得自己老了,跟不上了。现在年轻人用着很便捷的东西,我感觉就是比他们要落后,就跟现在我看待我父母那一辈是一样的。”
拍摄纪录片时随手拍太庙。受访者提供
1972年出生的旭哥给自己许的愿望是“赶紧退休”。话是这么说,然而近几年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参与了好几部文化类纪录片的拍摄,“做一些非时效性的,更加有知识性的,有更深意义的东西,是电视行业应该去发展的。”
作为崭露头角的电视人,旭哥的同事小曹刚刚结束一个和北京冬奥会相关的大项目。这个25岁的青年翻出了他的第一条朋友圈。
“郭叔叔谢啦!”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这张照片是2013年9月6日,在高中新生入学典礼上拍下的。那年我们去的军训基地在一个部队的驻地附近,人生里第一次摸到了枪。”对于文案中的“郭叔叔”,小曹解释,“我们的教官姓郭,是一名武警士官,对我们很好,训练结束后我们都管他叫郭叔叔。”
那时向往军旅生活的少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然而在一步一步的前进中,他隐约触摸到了梦想的边缘,“上高中之后我加入了学生会,开始在校广播站负责每周的广播,就想以后能当一名播音员。”
记者小曹工作照。受访者提供
如今的小曹成为了一名记者,“现在觉得梦想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因为不管是播音员还是记者都属于新闻工作者,而且记者还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新闻现场。”
和小曹对比起来,43岁的康先生显得比较务实。
“秦淮风景”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康先生介绍,他的第一条朋友圈发布于2013年的南京夫子庙,“那时候我刚从安徽老家回南京,元宵节约了几个朋友去南京夫子庙游玩。”
当时的他处于而立之年,在某个跨国企业上班,因为工作调度举家搬到南京,“我们一家人搬到南京,还需要租房住,房间也小。”
为了给家人挣一份未来,他每日奔波劳碌,“因为应酬喝酒,有一次回家的时候坐地铁坐反了方向,坐的是末班车,最后被乘警叫醒后,我打车回家的。”
康先生近照。受访者提供
“曾经的小鲜肉,变成‘油腻’大叔了”,康先生保留着一份勇于自嘲的幽默感。人到中年,攒下些许家业,十年前的他干劲十足,敢于打拼,现在的他成熟稳重,考虑事情更加圆满,下一个十年,他希望自己能实现财富自由,时间自由,给亲人和爱人更好的生活。
【一场典礼一顿饭 是桃李满天下前的日常】
老师,或许是时光最苛待,又最优待的人。2014年9月2日,数学教师小杨满怀欣喜地分享了这样的一组照片。
“开学第一课”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这是我们搬进新校区的‘开学第一课’,面对环境优美的校舍,老师和同学们都很高兴”,小杨语气温柔,“图上的学生是121班,现在部分孩子已经参加工作,还有部分孩子准备大学毕业了,同学们放假后有空就会回来看望我。”
虽然同事们喜欢戏称杨老师为“小杨”,但其实她的教龄已有数十年。回忆起青涩时期,小杨老师忍俊不禁,“刚当老师的时候管不住学生,会被学生气哭,出校门还被门卫拦住,说要班主任批假的请假条才能离开。”
刚毕业的时候,小杨老师在乡镇学校就职,照顾着很多留守家中的孩子,“衣服破了会亲手帮他们缝,学生生病我亲自送去看医生。”
她的拳拳之心孩子们都看在眼里,“那时候条件艰苦,要去食堂挑热水,班里的男生轮流帮我挑热水。每到周末收假,他们会拿青菜、糍粑挂在你房间门口。”
去年的开学季,小杨老师和另一批祖国的花朵相遇了。她的愿望很朴素,“希望我能做到乐教于学,希望学生学有所成。”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时间倒退回2013年。在同一个学校里,教生物的邹老师紧赶慢赶扒完食堂的晚饭后,又继续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她随手拍下了当天的伙食,发到了朋友圈里。
“吃了一个学期的周一固定晚餐”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猪肉焖腐竹,白萝卜。味道很一般,凑合吃饱不饿就行了。是在办公室里随手拍的,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只是觉得当时的伙食条件不好,工作也蛮辛苦的。”从业16年,邹老师早已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她轻描淡写地说,“考试前后、复习、改卷的时候比较忙。偶尔会没时间吃饭,现在肠胃不是很好。”
昨天中午,她分享了食堂新鲜出炉的午饭,小白菜、葫芦瓜、牛腩炖萝卜。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简单的三餐中,老师们迎来送往,托举起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学校食堂午饭。受访者提供
【你拼命发芽她白了头发 一起写下一撇一捺】
2012年10月24日,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公园里,一对兄妹冲着镜头笑得灿烂。这个瞬间被妈妈雨茉收集下来,发到了朋友圈里。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刚发现可以发朋友圈了,就测试了一下这个功能,大概是做妈妈的天性,爱晒娃。”说起自家神兽,妈妈雨茉滔滔不绝,“两个孩子性格都乖巧懂事。儿子比较幽默,女儿比较沉稳淡定,有些慢性子。他们跟父母没有代沟,什么事都可以交流。”
翻出孩子们的最新合照,雨茉发出了“时间都去哪了”的感慨,“十年前,儿子9岁,女儿3岁。现如今儿子19岁即将高考,女儿也马上要上初二了。”
孩子近期合照。受访者提供
如今两个孩子在天津念书,雨茉在山东工作,最近三年里很少有享受天伦之乐的空闲。和十年前相比,雨茉最大的变化就是更注重保养身体了,“健康是一种责任,有个健康的身体才可以照顾好老人孩子,也不给其他人增加负担。”
40岁的雨茉对下一个十年许下了美好的期望,“希望孩子们能升学顺利,参加工作顺利,父母亲人一定要健康平安。”
而在2013年2月9日,来自广西的另一位母亲林林,用孩子恬静的睡颜,占领了自己第一条朋友圈的版面。
“春晚中,小旻旻居然睡着了。”
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孩子当时大概1岁7个月。他爸爸家一直都有个传统,就是要陪着爷爷奶奶看春晚。还没有到12点,孩子就睡着了,我们觉得很可爱,又是第一次使用朋友圈,就发啦。”林林笑称,在这条朋友圈下评论“跟他爷爷一个德性”的是孩子他爸,因为孩子的爷爷也是看着春晚就会在沙发上睡着。
九年后,小旻旻长成了大旻旻,“11岁,五年级的他是一个超级小暖男,很会照顾妈妈和弟弟。”
孩子近照。受访者提供
“这张图片是2月20日拍的。今年的冬天超级冷,寒假时他会先起床,煮好鸡蛋让我们吃。睡觉前,他会帮我们用吹风机吹暖被窝,再回他自己房间睡觉,还是很懂事的。”
老公孩子热炕头以后,妈妈林林的脾气变化很大。原本性格急躁的她在孩子的成长中逐渐克制自己,“我经常跟孩子说‘妈妈也才当了11年的妈妈,我们需要一起成长’。”
林林的愿望平凡而真诚,“下一个十年,唯愿两个孩子健康平安,我们小两口努力把小日子过红火。”
其实,十年并不只是朋友圈的十年,也是世事变迁的十年。文案记录的是回忆,图片承载的是爱意。一箪一食,盛满了中国式人生,一字一句,折射出中国式伦理。青春、回忆、老去,成长、相爱、别离,师生、家人、团聚,都在这方天地,都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点点滴滴里。
提示:
打开微信--我--朋友圈--我的朋友圈--向上滑动--点击左上角日期--滑到最早的年份、月份--第一条朋友圈就出现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