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春蕾女童”于国文:在爱与努力下,翩然“蝶变”

“春蕾女童”于国文:在爱与努力下,翩然“蝶变”
2022-10-11 15:51:04 来源:新华网

“‘春蕾计划’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多年来,正是这些来自社会的满满善意,带给我温暖的力量,支撑着我平稳度过人生的每个阶段。”于国文说。

1988年,于国文出生在南京市北部山区的一个农村家庭,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里一下子拿不出几百元的学费供于国文读书,只能交一部分让她先读着,然后再10元、20元的慢慢补,这让于国文每次上学的时候都有一种“厚着脸皮去的感觉”。

在当时,钱,对于国文而言就代表着她能一直读书。那时候,她手里有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交学费。“我记得有一次,我靠着‘撒泼打滚’从妈妈手里要来了5块钱,然后立刻跑去学校把钱交给了老师,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对于让于国文和妹妹上学这件事,家里人却从未动摇过一分,“我们全家男女老少的意见保持高度一致——‘男孩女孩一个样儿,学必须上’,拥有这样的家人,我真的很幸运。”对于当时“重男轻女”思想仍根深蒂固的小山村来说,于国文家对于‘女孩也有受教育权利’全票支持的态度和举动显得尤为开明。

“毕竟在当时,我们村不少家庭还是觉得女孩子读书是没什么用的。”于国文回忆,当时发生在班级中的一件事,也印证了那个时代女孩读书的不易。“当时,我们班一共24个人,女生只有8个,还有2个中途就退学了。这2个中有一个女孩儿是跟弟弟一起上学的,她成绩特别好,但是只读到2年级,听说是她家家庭情况不太好,就只能供弟弟读书,让她辍学了。”

于国文博士后出站,妹妹硕士毕业,两人都留在了北京,“其实这些年村里人的思想也慢慢转变了,我和妹妹的成长经历也算是在村里树了个‘小榜样’,现在每次回老家,村里人都会夸我父母有远见,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女儿。”

1999年于国文来到镇上小学继续读书,由于符合条件,国家为她减免了学费,但书本费和杂费对于她的家庭来说依然是笔不小的开销。

“在我们家举足无措的时候,‘春蕾计划’来到了我的身边”,于国文说,因为品学兼优,她幸运地接受了‘春蕾计划’资助,成为了一名“春蕾”女童,“这意味着,从五年级直到初中毕业,我都没再为书本费和杂费担忧过。”

但“春蕾计划”带给于国文的,绝不仅是几年的费用这么简单,她告诉记者,在“春蕾计划”的影响下,在时任校长的努力下,很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对她所在的学校和她本人进行资助,“他们有的捐赠书本、文具,有的捐赠衣物,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和关怀从四面八方涌来,让我被浓浓的爱意包围。”

“春蕾计划”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于国文上大学前夕,“当时,有爱心企业为我提供大学学费的资助,这些源源不断的帮助让我的求学路变得更加顺利,我也更有动力,决心一定要踏实学习,将来学成后要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于国文的求学路不断向上攀登,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博士,并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2019年博士后出站,于国文进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主攻方向是小学阶段的教育研究,当问及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时,她说:“我一直认为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现在,我虽然不是直接当老师,但是每周都要直接和老师们、孩子们接触,这让我很开心。”

幸运地成为“春蕾”女童接受资助,感受陌生人的爱,于国文也因此非常热衷于参加公益活动。大学期间,她曾去医院当志愿者、帮扶聋哑人、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她想把别人曾经给予她的帮助再传递下去,在行动中感怀社会,感恩他人。

在南京上学的时候,于国文每周三都会去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代课,尽管学校偏僻,交通不便,最初与她结伴代课的不少人都中途放弃了,但于国文从始至终坚持了下来。

在北京上学的时候,于国文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泡在”了志愿服务里,这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事让她记忆深刻。“记得当时,我在一家医院当志愿者的时候,见到了一个特殊的病人,他看上去正值壮年,也就40岁左右,但却因患病每天只能依靠打止疼针维持,只要稍微晚一点,就能痛出一身汗,但病痛并没有击垮他,他很乐观,我们志愿者经常陪他聊天、‘侃大山’,他坦然面对生命无常的豁达让我心生敬意。”

于国文说,志愿服务是双向的付出和得到,志愿者付出了时间和爱心,看到的是百味人生,“志愿服务的经历激励着我乐观面对眼前的困难,因为它终将过去。”

标签:

(责任编辑:new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