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我国提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又一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近8亿元,重点支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11月4日起,大河网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寻文明的足迹》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厚重河南。
一片甲骨天下知。1928年10月13日,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首次掀开黄土,揭开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
此后数年间,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的惊艳亮相,确认殷墟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中国信史向前推进近千年。
自发掘以来,殷墟已经成为我国发掘面积最大、发掘时间最久、遗存最为丰富、研究成果最丰硕的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坚守殷墟考古发掘一线22年,他深知这片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新时代十年,殷墟犹如老树新枝,不断取得重大考古新成果。
发现洹北商城、王陵围沟、道路系统殷墟考古硕果累累
商代持续550年左右,早期都城在郑州持续200年左右,晚期都城在殷墟持续250年左右,而中间的100年左右被考古界称为中商时期。
1999年,在殷墟东北部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城址洹北商城。经考证,这里就是商代中期都城。
据何毓灵介绍,新时代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洹北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发现宫殿宗庙区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改变了以往对于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的认识。殷墟王陵区东区、西区外围各发现一条围沟环绕其外,突破了对于王陵区布局的认识,是商代陵园制度研究的重大进展。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部分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为进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殷墟考古研究将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还原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
此外,殷墟外围区域也有多项新发现,辛店铸铜遗址发现商代晚期铸铜作坊遗存7处、房址10余处、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铭文铜器,显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由“戈”族管理的青铜器铸造遗址。
陶家营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发现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洹北商城周边聚落社会形态的认知。
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发现了由18座房址组成的3组多进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型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和4座车马坑组成的墓地,出土刻“册”字铭文的多件青铜器,显示邵家棚遗址可能为晚商时期史官“册”族居住地。
探寻中华文明的起点与基石
如此重大的遗址,对于探寻中华文明根脉有何意义?
首先要说的就是甲骨文。1899年前,殷墟只是零星出现在文献里,尚无法与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遗址联系起来,正因为甲骨文的发现逐渐确认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从这个角度来说,甲骨文的发现促使殷墟在掩埋3000多年后重新为世人所知。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维系,它极大丰富了殷商文化的内涵。它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绵不断传承下去。”何毓灵说。
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系统、全面、细致的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何毓灵认为,郑州商城、二里头遗址、两周城址性质的确认,离不开以殷墟为基点的比对与辨析。同样,周边区域青铜文化,如草原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门文化等性质与年代的判断,以殷墟为坐标和参照,其年代与内涵才能更加清晰。
此外,作为东亚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殷墟对周边地区青铜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交流也是相互的,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互动与交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机制的根本逻辑。
晚商时期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完成了殷商古史重建的历史任务。“周因于殷礼”,对殷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极大地促进了对其继承者周文化的探索。
发掘与研究任重道远,仍有大量待解之谜
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90多年的考古发掘历程不仅造就了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石璋如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考古学家,也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与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何毓灵看来,殷墟不仅再现了3000多年前殷墟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同时也培养的一批优秀的考古学人才,形成的优秀传统、出台的文物保护法规等也对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延续至今。
发掘之初就采用冶金、动物、人骨等科技手段与方法。新时代以来,进一步加大人骨、动物、植物、冶金、环境、测年等科技考古,取得显著成果,如通过人骨考古首次发现殷商时期人们因长期跪坐形成的跖骨变形;首次开展锶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都城之内人群的流动与来源;全面开展墓葬殉牲研究发现商代动物用牲具有“尊左尚前”的传统等,极大地推动了对殷墟内涵的理解与认知。
在90余年的殷墟考古工作中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大量待解之谜。据何毓灵介绍,殷墟总面积在36平方公里左右,随着辛店、陶家营等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殷墟遗址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展,这些都需要长期的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
未来将深入开展“大邑商”都城布局研究,全面加大实验室考古、模拟实验考古的力度,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建设殷墟研究与学术交流、培训、研修基地,深入挖掘殷墟文化内涵,为殷墟保护、展示、利用、活化等提供坚实材料。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据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申威威介绍,为了全方位展示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他们投资拍摄了网络电影《战神赋之妇好》,讲述了妇好英雄的一生,预计今年11月正式上映。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还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拍了一期《万里走单骑》,在浙江卫视黄金档播出。
除影视和综艺外,殷墟博物馆在文创研发方面也煞费苦心,为符合年轻人的喜好特发行青铜器“司母辛鼎”“亚长牛尊”数字藏品,开发了以镇馆之宝“一片甲骨惊天下”和“亚长牛尊”为原型的文创雪糕和系列文创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以研学为突破口,以系列研学课程为载体,开展甲骨文进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从小知文明起源,知文字根脉,知中原文化殷创始;同时会对殷墟做整体环境改造提升和展陈提升,以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化为依托,利用元宇宙、数字孪生、虚拟增强现实等新科技手段,打造集体验、服务、互动和智慧化于一体的数字化殷商,用实际行动做好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申威威说。(记者 莫韶华)
标签: 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