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扎根二里头的考古新青年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扎根二里头的考古新青年
2023-03-23 14:35:0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扎根二里头的考古新青年

上图3月21日,席乐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 摄

“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本报记者 郭歌

3月21日,初见席乐,只见他皮肤黝黑,身穿冲锋衣、头戴渔夫帽,踩着自行车来到二里头遗址考古工地,登山包一侧的口袋里塞着一副白手套,这模样,很“考古”。

“我今年36岁,来二里头考古工作队快2年了。”席乐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也是二里头考古工作队最年轻的业务骨干。他与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同事们一起,在这里一步步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密码。

席乐的硕博专业方向就是“夏商周考古研究”,在校期间曾参与郑州东赵、武汉盘龙城等遗址考古发掘。博士毕业后,二里头遗址成了他工作的“天选”之地:“二里头作为目前发现的夏代最重要的都邑遗址,是研究夏商周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求学期间就想来的地方。”能在二里头遗址工作,席乐感到很骄傲。

一年多来,一条条地层线、一个个遗迹、一块块陶片,连缀起历史的脉络,也串起了席乐的考古日常:白天,在探方里刮地层、挖文物,划分遗迹现象;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在二里头,他和同事们参与了宫殿区东南角道路、围墙以及骨角器作坊的发掘研究。

除了日常的考古发掘,席乐还致力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群社会认同。“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部族人?当时的先民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夏人?”这些都是他好奇的问题,“通过发掘出来的物质来研究当时的人类惯,再拓展到当时的社会融合和文化传承,就可以描摹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席乐的“家”就在二里头考古队的院子里,“外间办公,里边睡觉”。集办公和生活于一体的小屋里堆满了与考古相关的书籍资料,简单的运动器材零散地放在地上,几盆多肉植物、一捧鲜花给这间小屋增添了一抹亮色。席乐说:“考古工作大多数时间都不在城市里,现在的生活挺好,晚上到考古公园跑跑步,我还想找个老师学学二胡。”

来自江苏宿迁的他也爱上了洛阳的牛肉汤、黄河的大鲤鱼,“我还想把父母接过来,将来在洛阳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作为考古大省的河南,从1990年起到现在,已经有50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领跑全国。日前,“二里头都邑网格式布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60多年来,几代二里头考古人取得了不少成果。许宏队长、赵海涛队长带着我们推进了二里头都邑的框架架构和区域划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二里头遗址的多网格布局。”作为二里头考古队的年轻人,席乐和同事们运用RTK定位系统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的精准研究。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成果逐步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运用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田野考古发掘水平和研究水平,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席乐说。

标签: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