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内,5公里外的道路实时情况在展示大屏上清晰可见。
“这是类脑计算服务系统正在快速进行智能化识别和追踪,不管是疾驰而过的汽车还是缓慢移动的行人,都能实时被不同颜色和类别的字样及序号标记出来。”该研究院软件架构师陆亚宾介绍,他们研发的这款服务器,搭载了国内首款量产的类脑计算芯片,拥有强大算力的同时,功耗较低、可分布式部署、对场地和使用环境要求宽松,可满足更多未来云环境部署需要。
走进该研究院展厅,各类高新技术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我们研制的高保障密码安全网关,采用国产密码算法,能抵御高级别黑客攻击。”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记者行进至“智慧中原”板块,被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一款机舱式激光测风雷达吸引了目光。“这款雷达主要装在风机上,相当于为风机添上了智能的眼睛,能够提前400米预测风向和风速,有效降低载荷10%—15%,提升发电量2%—5%,目前在新乡、三门峡、南阳等地的发电单位均有应用。”
针对近年来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隐患的“黑飞”无人机,研究院也有一系列研发成果。“我们研制了手持干扰枪等无人机反制设备,打造了无人机综合管控平台,能够实现对无人机入侵行为的监测发现、快速定位和追踪,并能驱离和迫降非法无人机,保证低空空域的安全。”据了解,这套系统已经在北京大兴机场等公共场所投入使用。
自2020年3月落地郑州,该研究院短短3年间便产生大量研究成果,背后离不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微电子所”)的诸多“金点子”。
据介绍,该研究院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的所地合作新模式建立。结合河南产业特点,着眼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面向集成电路和系统应用开展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在该研究院院长邱昕看来,对于中科院微电子所这样的高能级研究院所来说,扎根地方能让研究更接地气。而对于地方,这份“牵手”在赋能产业发展上更是意义重大。
3年来,该研究院聚焦高新技术领域,面向未来信息社会需求,建成芯片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先进封装公共服务平台和芯片设计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先进芯片、MEMS传感器、智能通信等9个研发中心,努力在中原大地上构建起高端芯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集群高地。
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据统计,目前国内高校每年培养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尚不足3万人。如何助力河南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院已经开展了实际探索。
“我们已经与郑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针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领域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形成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邱昕介绍,研究院还建设了实训平台,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育学生实际研发能力,实现学校到企业的快速过渡。
“河南正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能否在数字经济、芯片研制等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换道领跑,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能发挥所长,为河南增添‘芯’动力,让中原成为集成电路及相关信息产业发展的一片热土。”邱昕说。(记者 师喆 实习生 李明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