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海“丝绸之路”的始发大港,这座千年商都经久不衰。
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座现代之城始终屹立潮头。
站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唯品会大厦45层,俯瞰全城,完美的矛盾体跃然眼前——这里既是充满历史沧桑的厚重之城,也是朝气蓬勃的科创之都。
5月10日,河南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广州学习考察,探寻这座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如何蝶变成为科创名城。
建设“新中轴”,挺起广州科创脊梁
“把体量庞大的固废‘化废为宝’,我们这项‘负碳技术’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公司正准备上科创板。”固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忠平踌躇满志地说,广州正迎来科技人才创业的黄金期。
“我们自主研制的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克服了传统治疗手段的并发症问题,已经让4000多名眼部受伤患者复明。”广州卫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前应说,为了服务好这个不大的病人群体,公司已探索了20年。
两家深耕不同领域的公司,因为“科创”,被一个“中轴”有机联系在一起。
在广州的地图上,一条南北贯穿的科技创新“中轴线”,延绵五六十公里。这里集聚了大量的科创园区、孵化器、科创企业、科研院校,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视源股份、泰斗微电子、润芯信息等知名科技企业皆于此生长。
缘何要打造这一“中轴线”?广州市委工作人员介绍,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往往铭刻于城市中轴线。
广州第一中轴线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南至海珠广场,带来了千年商都的文化底蕴,见证了“革命的摇篮”向一线城市进化;第二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跨过珠江至洛溪新客运港口,造就了财富神话,描绘着国家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迈进。
为了打造科创之城,广州把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摆在了首要位置,绘就“新中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沿途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关键节点“穿珠成链”,集聚了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挺起广州科创新蓝图的脊梁。
这条“新中轴”,既有企业自下而上的顺势而为,更有政府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着力引导。
“未来广州的发展,就要依靠这些科技型创新企业了,‘新中轴’也将成为城市的新中心。”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说。
深耕“试验田”,双链深度融合发展
广州海洋实验室参与完成的“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广州实验室研发出新冠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磷酸氯喹老药新用法等一大批成果,为我国乃至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
广州深耕“试验田”,结出累累“创新果”。
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字头”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城市。
大院大所“头雁”领飞,科技企业加速落地……这些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折射出广州双链深度融合、双链协同发力的清晰思路,同时也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本土“创新雨林”在迅猛成长。
去年,广州新增科技创新企业4万家,总数突破16.9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近4000家,总数达到8700家,连续两年呈爆发式增长。
去年,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中跃升至第10位。
有了科技赋能,广州加速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一串串亮眼的数据,成为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见证。
深耕“试验田”,科技创新“变量”将越来越多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打通“新动脉”,高端要素自由流动
11年前,广州国际生物岛还是个荒芜的江心小岛。今天,这个1.83平方公里的小岛,已经成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新中轴”上的“科创明星”。
探究原因,大湾区高端要素充分、自由流动是关键。对于国际生物岛,对于广州莫不如此。
发展谋变,基础设施先行。广州在科技创新轴上投入了大量基础设施资源。
比如,开通时速高达160公里的广州地铁18号线和广州地铁22号线,促进广州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城市群互联互通。
再如,建设穗莞深城轨琶洲支线,让广州实现高铁进城。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到广州南站开车只要10分钟,到白云机场仅需半个小时。
不仅要打通交通“动脉”,更要打破制度“壁垒”。
发展求新,人才先行。广州优化实施了“广聚英才计划”,面向全球引进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达1.8万人,打造了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更加健全。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在解释广州为何是千年不衰的活力之城时,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同样具有地理优势的,中国还有很多城市,广州能够长盛不衰至今,实际上是人努力的结果。(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郭北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