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召县南河店镇郭营村国储林基地,漫山遍野一块块田地栽植着一排排“鸡蛋粗”的玉兰苗木,横竖成行,亭亭玉立,让人眼前顿觉开阔。
“我们国储林基地是立体化发展的,地面空中合理布局,玉兰苗木是主导产业,玉兰树下面种植中药材,既节约土地资源,又提高经济效益。田地里上边是一排排玉兰树,树下套种的是黄精、蒲公英、白芨等中药材。”南召县南河店镇党委副书记孙军介绍,“我们引进园林绿化公司,在郭营村流转土地种植玉兰、五角枫、巨紫荆等高档绿化苗木,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在苗圃劳务就业或土地入股分红,年收入人均2万元以上。”
近几年,南召县锦宇园林有限公司流转村里土地1000多亩,重点培育玉兰种植基地,雇佣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村民收获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南召县锦宇公司搞立体产业,空中地面立体化发展,群众收入实现多元。”
原来,南召县玉兰树既能作为景观树,也能提取元素制药,经济价值最大;种树收益慢,南召县沃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郑付蕊瞄准商机,与锦宇公司合作林下种植中药药;中草药育苗成本大,南召县五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郝洪波积极加入,建立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建起100多个名贵中药材育苗大棚,为群提供中药材种苗。三方合作做活产业,各展所长助脱贫攻坚。
“你看,这批白芨、黄杜鹃幼苗已经发芽40多天,明年就移栽到大田里。黄杜鹃又叫闹羊花,中药名称‘羊踯躅’,是治疗跌打损伤、祛痛药的主要原材料。今年市场行情好,收益至少几百万元。”五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郝洪波介绍,“我们是带贫主体。每户贫困户,我们提供1.5亩中药材种苗,药材成熟后,我们保证成品回收。”郑付蕊介绍,南河店镇政府和公司签订的《带贫协议》,镇财政拿出200万产业扶持基金贷给企业,企业分8年向6个定点村归还200万本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企业还需提供不低于10万元贫困户务工收入,三方同受益。 “今年是第一年,首批20万元本金已经兑现,贫困户务工收入已经支付。”
如何打赢生态扶贫硬仗?融入绿色发展基因,倾力发展绿色产业,让贫困群众从绿色发展中获得最长远的收益是有效的破解钥匙。2011年南召县被确定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9个)。
产业扶贫是根治贫困的“良方”。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大部分群众增收路径窄的实际,南召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提出了“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主攻方向,实施四个”一体化”林业工程,创新“林蚕菌、林苗景、林药果、林养游”四个一体化发展模式,初步探索出“林+N”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培育生态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南召县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52万亩,带动贫困户2600户,年户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目前,全县共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等特色基地125个,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33家,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稳定在7.2万亩左右,1.3万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参与务工、辐射带动、保底回收等多种模式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
南召县舒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女老板单慧军原在北京做康养生意,几年前回乡创业,从事的艾产品加工产业,如今每年销售额可达5000多万元。作为县里“人才回归创业之星”,她非常看好发展“林+N”生态产业,把目光放在了林下种植和旅游康养方面。
“艾产品是健康产业,林景旅游、林下康养也有这功效。”2019年1月,单慧军在城郊乡贾沟村流转土地11000亩,利用春季造林时机,在荒山栽植樱花、玉兰、红梅、冬梅等,林下同时种植白芨、蒲公英、丹参等中药材,逐渐将企业打造成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南召县以小店乡万亩辛夷标准化种植基地,城郊乡银河虎山万亩皂荚、元宝枫基地,云阳镇万亩优质桃基地、乔端镇金蕾杜仲基地、乔端镇联源生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四棵树乡软籽石榴基地等“十大基地”为重点,采取龙头带动、大户经营、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和贫困户发展以辛夷、皂荚、杜仲为主中药材,以黄金梨、硬质桃、葡萄、核桃、石榴等为主的高效林果业,山区群众依靠发展中药材、林果业找到一剂致富“良方”、一条光明“钱途”。(南召县委宣传部 廖涛 杜丰 王修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