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智慧县豫 > 多彩县域 > 正文

警惕“干部工具化”

警惕“干部工具化”
2020-06-17 08:14:12 来源:半月谈网

今年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任务重、时间紧,考验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和能力。然而,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生硬理解政策,机械执行政策,存在落实僵化、创造退化、思路老化等倾向,“干部工具化”让政策落实频打折扣。

警惕“干部工具化”

“工具干部”有三化倾向

防疫期间要避免人群集中,减少交叉感染。中部省份某行政村下发通知称:“自2020年2月4日起,我村早8:00至早10:00为村民办理重要事务出入时间。其他时间禁止一切车辆及人员出入。”

对于该规定会否造成人员集聚,这个村村支书解释,上级部门对人员管控有要求,村里就制定了这个举措。不过确实有人员集中现象,这项措施执行9天后取消了。

诸如此类不符合实际,不考虑后果的行为还有不少。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中,一些干部被称为“工具干部”,落实僵化,片面追求“上级咋说我们咋干”,甚至乱干瞎干。

创造退化是“工具干部”的另一倾向。有的干部只瞄准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愿去主动创造性工作,对改革举措畏首畏尾,怕啃硬骨头,遇到动真碰硬的事情能躲则躲,认为“不干事没有事,干了事有群众上访还惹麻烦,所以不干也罢”,导致推进较慢。华东地区某乡党委书记说,当地推动土地整合,以解决农地零散难适应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但各乡镇进度不一,有的基本没动。“推进改革要做大量农户工作,有时遭遇阻力,大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推不动。”

思路老化,只管“照葫芦画瓢”,也是“工具干部”的一大倾向。面对复杂问题和群众关心的事情,一些干部懒得想办法,只是呆板按照上级部门模板操作,群众有意见时将责任甩锅给上级部门。比如,有的地方农村危房改造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做法,脱离本地实际,导致基层干部理解困难、难以落实,危房改造花钱多、推进慢、效果不佳。中部省份一位市委书记说,现在不少干部工作简单化、套路化,往往“心中一团火、决策一头热、工作一阵风、方法一刀切,最后落实一团糟”。

病灶何在

产生“工具干部”有深层次根源。

上级部门“站在20层楼上穿针”,决策部门大包大揽,出台的政策过细过于具体,束缚了基层干部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位扶贫专家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到西部一些省份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发现,上级下达了产业项目任务,比如制定了大棚蔬菜的发展指标,但由于地块分散,安排的一些项目不好实施,有的完成不了任务,就弄虚作假,把资金花掉了,老百姓也没得到实惠。

督查问责泛化,抬高了干事创新的代价,压缩了基层创新空间。部分干部反映,以稳定生猪生产为例,一些地方干部被问责怕了,挫伤了干事积极性,有的便以环保名义“一刀切”拆除养殖场。

产生“工具干部”还在于只唯上不唯实。基层干部坦言,现在向上看领导脸色多,向下看群众困难少。不怕老百姓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基层常出现新问题,而有些上层管理者又没有基层经验,照着本本条条做事。工作又没有标准答案,于是谁督查谁就是对的。

有的基层干部自身能力跟不上。一位公共卫生研究专家说,此次疫情暴露了当前公共卫生应急的弊端,各地预案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本地特色,缺乏机动性、灵活性。

给创新松绑,开解难药方

关键之年干部工具化值得警惕。不少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基层干部是下情上达的重要环节,也是上情下达推动工作的重要力量,如果这个群体出现工具化倾向,极易造成信息失真、决策偏差,甚至不实事求是,将给防控疫情、改革发展完成既定目标带来负面影响。

亟待扭转政策偏差,给予基层创新空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皖平认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时应加强顶层设计,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多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差异性出发,增强政策可操作性,让好政策能落实到位。

减少督查,加大帮扶力度,发现问题就地“卧倒”,帮助基层解决问题,给予干部容错氛围。华东地区一名镇党委书记建议,上级督查组下基层查找问题本无可厚非,但提出的整改意见要有可操作性,发现问题时可以和基层干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改变传统治理模式,提升基层干部综合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要充分激活干部主观能动性,做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要引导基层干部更新治理思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汪延 杨玉华 姜刚 苏娅)

(责任编辑: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