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王庄村,王万才在家中阅读书籍(10月30日摄)。 新华社发(郝源 摄)
新华社郑州11月14日电(记者王丁、韩朝阳)55岁的“脱贫明星”王万才真忙,省、市、县的宣讲团争着让他为贫困群众加油鼓劲作宣讲。谁曾想,家在超级产粮大县河南唐河的王万才,5年前还遭遇“青黄不接”的尴尬,宁愿卖废品换钱凑顿酒,粮种钱偏偏无处筹。
“用点淡饭薄酒,斜靠墙角村头,过看人来人往,闲听犬吠鸡鸣。”王万才是唐河县王庄村有名的“诗疯子”,更是出名的“酒晕子”,两者凑在一块,他便晕晕乎乎也是一天,贫贫困困又是一年,成了村中的贫困户,还是遭人嫌的“懒汉”。
但熟悉王万才的人都知道,他不是天生的“懒汉”,只是被不幸的生活压弯了腰。包产到户之初,20岁出头的王万才刚结婚,读着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诗句,他心怀憧憬,干劲十足。
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王庄村,王万才在田里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10月30日摄)。 新华社发(郝源 摄)
“可是生个孩子却是先天智障。”起初,王万才满怀信心要把儿子的病治好,“种地、打工,钱一到手就带孩子去看病,可孩子的智力不升反降,30岁了连爸妈都不会喊。”10年前,曾与命运抗争20年的王万才累了疲了,觉得生活无望,“懒”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麻醉剂”。
王万才贪上饮酒,成了混日子的“酒晕子”,妻子常海敏贪上打牌,成了麻将场上的“老牌友”,日子越过越穷,志气越磨越短。百无聊赖的王万才除了到老榆树下看蚂蚁上树,就是在网上“吟诗作对”,取网名叫“老树西风”,写春联是“对春光且趁今朝有酒,悲白头休说来日方长。”言行举止尽显颓唐。2016年1月,王万才被识别为贫困户,村干部三番五次到家里做工作,他却觉得这是“走过场”“一阵风”,爱答不理,我行我素。
扶贫先要扶心扶志,对得了“懒病”的王万才而言,这个“药方”再适合不过。2016年2月,王万才的帮扶人唐河县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走进了他的家门,看到院里酒瓶遍地,屋里脏乱的下不去脚,郭有霞抓起扫帚先打扫卫生。“老王哥,要想摆脱贫困,你这个状态不行,只要你打起精神,再大的难事都不是事。今天,咱就先从收拾你的小家开始。”郭有霞的言行让王万才夫妇一阵脸红。“我慌忙动手把地扫了。”王万才说,“打扫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也能有个整洁可爱的家。”
从这一天起,王万才见证了扶贫干部的日夜忙碌。他看到了满头白发的原村支书李喜才为脱贫攻坚日日跑遍全村的劳苦;听说了驻村第一书记徐向涛连续4个多月没回家看望父母,还发出“王庄村不脱贫自己不结婚”的誓言;知道了“百企帮百村”活动中,有企业捐资十万元把村里的臭水塘打造成文化广场。
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王庄村,王万才向记者介绍唐河县本地红薯(10月30日摄)。 新华社发(郝源 摄)
“扶贫干部也都上有老下有小,人家来帮咱,咱自己得有个精神头,好好干。”王万才越来越相信这次扶贫不是“一袋米面两桶油”,而是真扶贫,扶真贫。
“你就是不想动,扶贫干部也推着你往脱贫路上走。”王万才逐渐涨了精气神,有了干劲。在郭有霞等人的帮助下,2016年,王万才尝试转租土地种下了6亩地膜西瓜,当年卖了一万八千元。“地没赖地,只有懒人。”就这样,王万才种西瓜、种红薯、种花生,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7年春节,春风得意的王万才改了网名,“老树西风”变成了“老树逢春”,他在门口贴上一副春联,“和谐普世春风化雨,精准扶贫老树逢春。”一改之前的丧气颓唐,写下了对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是10月30日拍摄的王万才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王庄村的家。 新华社发(郝源 摄)
2017年年末,王万才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远超当年的脱贫标准,他向村委和驻村工作队提出脱贫申请,经严格核算评估,王万才一家脱贫。
脱贫后的王万才又改了网名,这次他叫“老树繁花”,2018年春天,他被选为唐河县劳动模范。精神振奋的王万才想要大干一场,他在自家小院里干起了豆腐坊,还找来几个贫困户当工人。“脱贫致富还得靠产业。”今年,王万才找了个年轻的合伙人,扩大规模一起加工豆腐。干劲十足的王万才诗兴大发,挥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前行看腰身更看精神,奋斗出幸福也出豆腐。
如今,王万才丢掉了酒瓶子,但没放下笔杆子,他写下一篇篇脱贫日记,讲述自己由颓废绝望到振作奋发的历程,记录黄土地上正发生的历史巨变。“老树”还是那棵“老树”,只是不愿继续在西风中萧瑟,而要在春天里成长。(完)
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王庄村,王万才在村广场打扫卫生(10月30日摄)。 新华社发(郝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