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台新型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诞生于1958年,是在河南洛阳矿山机械厂(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一金工车间主任焦裕禄带领下制造完成的,写就了我国机械制造史上的光辉篇章,成为焦裕禄精神的代表性实物。该提升机在豫西的观音堂煤矿服役近50年,2015年回到它的诞生地,现在已被作为企业新增的一处工业文化遗产,与焦裕禄铜像、焦裕禄大道、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一起,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月,新中国第一台新型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完成历史使命,荣归故里。中信重工供图
1958年春,洛矿党委发出“边基建、边生产,试制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向五一节献礼”的号召。这个任务落在了一金工车间。作为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在他看来,一金工生产的不仅是新中国第一台先进的提升机,更是亿万中国人的勇气和志气。
此后的日日夜夜,焦裕禄始终坚守在车间,和工人一道奋战在一线。他通宵达旦地在办公室翻阅图纸、资料,制定措施,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术人员、老工人把整台机器上千个零件,从图纸资料、工艺规程,到工具准备、材料准备、外协零件准备等,一件一件地进行熟悉,连一个小螺丝钉都不放过。一次,焦裕禄发现提升机的整铸齿轮加工过不了关。为了彻底弄清这个问题,焦裕禄两天两夜守在滚齿机旁,一边帮工人干活,一边细心地观察,计算装卡方法、滚齿周期、吃刀量、辅助时间等,和工人一起改进工艺、提高效率。
提升机投产后,从毛坯加工到装配,还存在很多的技术难题,其中浇注减速器和卷筒的轴瓦就是一个。提升机的卷筒和减速器按前苏联图纸,用巴氏合金轴瓦滚动。轴瓦是由瓦壳(铸钢材料)和瓦衬(巴氏合金材料)浇注组合的。问题是瓦衬与瓦壳由于浇注问题,不能完全贴为一体,敲一敲是两层皮声音。这种瓦转到装配,进行刮研时,视为不合格,就给挑出来报废,其比例很大。当时,浇注轴瓦是在技术员指导下,工人们摸索着干的,开始用焦碳炉先加热瓦壳,再浇注,分析不成功的原因是受热不匀,改用粗式电炉加热,瓦壳效果稍好一些,但浇注出的瓦,还有不粘现象。
轴瓦浇注难题不解决,直接影响提升机的生产周期。对此,焦裕禄就组织干部、技术员和工人组成“三结合小组”,分析研究攻关,最后决定用离心浇注的办法进行试验。
得知使用离心浇注,有人说:“使用离心浇注这么大的轴瓦,太危险了,连外国人都不敢用,咱能行吗?”焦裕禄却说:“外国没有的,咱就不能有吗?咱们中国人现在正在做着前所未有的事。”接着,他对攻关小组的于盛华和李帅央说:“你们只管大胆干,有什么困难,车间会支持你们的。”
于盛华在试验时,需要一台车床来测定转数,当时车间里管设备的怕把机床弄坏,拖着不给。焦裕禄知道后,马上作出决定:“给他们腾出一台车床来。”在制造离心浇注机时,焦裕禄反复强调要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试验时,焦裕禄亲临现场,要求试验人员戴上长筒手套和保护眼镜,先进行外壳空运转。在确定装卡装置没问题后,再浇注巴氏合金。经过连续试验,轴瓦终于达到了100%的合格率,突破了生产关键,为以后的大批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机大齿圈加工时,3.2米立车上的车刀质量出了问题,卡了壳。经过几天认真的思考,焦裕禄决定深入发动群众,依靠大家的力量来解决刀具问题。试验成功后,焦裕禄还在车间举行了一个“刀具表演”,连前苏联专家都心服口服,向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制造新型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的日子里,焦裕禄一连50多天吃住在厂里,带着大家连轴转,自己常常是一个馒头加一碗水就是一顿饭。夜里,他就在车间的长条板凳上一躺,盖上棉衣眯一觉。那时,焦裕禄有严重的胃病,经常疼得直不起腰来。可他从来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实在疼得抗不住了,就顺手从兜里掏个苏打片放到嘴里,算是治病了。看到焦裕禄连续熬夜、胃病发作,工人们恳求他回去休息一会儿,可焦裕禄却风趣地说:“不要紧,我顶得住。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人就会懒,就会和工人疏远了。”几个月下来,焦裕禄熬得双眼血红,两腮凹陷,整个人又黄又瘦。工人们都说,提升机上的每个零件里都渗透着焦主任的汗水。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一金工车间只用了3个月就试制成功了新型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在我国的机械制造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来源: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